盡管有預測稱BPM即將消失,但是它卻一直處于增長勢頭。推動BPM供應商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就是云服務。
盡管有預測稱業務流程管理(BPM)工具即將消失,但是其增長勢頭卻絲毫未減。云服務的發展使我們可以更輕松地利用BPM技術和原則,因此,云服務的發展成為其中的重要驅動力之一。此外,通過將BPM原則與認知計算、客戶代理以及大數據時代這些新趨勢相結合,企業也開始著手準備智能BPM(即iBPM)的開發工作,以期獲得更多的商業價值。
最近,Stefan Reid辭掉了Forrester的工作,他說,云對智能業務流程影響最大的并不是基礎設施的建設,而是流程的開發,使該流程變得更加發雜多變。他解釋道:“這就意味著,最初的開發也許會在云環境中實現,然后返回到本地程序中加入業務邏輯或者本地數據,最終在云環境中結束整體流程。”
Forrester的一項最新調查預測,2016年軟件市場中業務流程管理、多渠道信息密集型只能流程應用程序的價格將會從2012年的71億美元增長到140億美元。其中,預計增長最快的領域是智能流程應用程序的云服務,從2012年的6億美元增長到2016年年的39億美元,綜合年增長率達到59.7%。
Reid說:“SaaS與封裝的業務流程更相關。瀏覽Salesforce.com時,我們發現,超過2億的銷售代表基本上都使用同一種導購模式。也許整個過程中他們會加入一些插件或者使用自定義模式,但是卻沒有人能夠在Force.com平臺中構建一種核心的CRM流程。傳統BPM主要應用于無法使用SaaS應用程序的流程中。”
將BPM供應商推向云
有了物聯網和可穿帶設備,云服務使業務流程改進成為一種可能。Reid說,企業需要解決和面對的主要是來自于大數據和大事件管理所帶來的挑戰。他認為,大多數業務流程不再依賴于人工操作,而是通過大數據事件網絡實現。但是盡管如此,BPM的基本原則仍然保持不變。
為了迎合云的發展,BPM工具供應商正不斷擴充產品。John Reynolds是BPM供應商之一Kofax公司的產品營銷總監,他說:“我們正向云服務推進。我們的潛在客戶現在只想早日實現云服務,因為這樣可以更加便捷、節約更多成本。”
從便于管理、控制風險和遵從性等方面考慮,許多企業仍然需要保留一些本地業務流程。這樣,BPM還需要設計一些可以有效跨越防火墻邊界的iBPM解決方案。Reynolds解釋說:“許多企業都一個或者多個本地BPM系統。一種BPM中就可以完成獨立的、終端對終端流程,而不再需要遵循云準則。云中的業務流程即服務運行起來就如托管在本地程序或者其他云服務中的專有流程。我們會將這種混合BPM解決方案編排到業務流程中。”
E. Scott Menter是BPM業務解決方案供應企業BP Logix公司的副總裁,他認為,大多數iBPM解決方案都為企業帶來一種全新的開發模式。他解釋說:“最后企業紛紛達成共識,認為BPM不僅僅是一種可以實現自動化流程的技術,更是一種可以徹底改變開發方式的技術。”
部分問題在于,多數企業架構師對BPM認知還僅停留在狹義觀念中。許多企業購買封裝應用程序是用來解決像采購—付款或者人力資源過程這樣的特殊問題。而BPM卻僅能用于自定義流程中。Menter預測,當企業學會使用較少的代碼創建更多自定義應用程序時,BPM技術的使用方式將會發生一次轉變。
BPM流程的分散控制功能
Jim Sinur是BPM咨詢公司Flueresque的首席執行官,他說,BPM中心唯一可能有所變化的就是BPM流程的分散控制功能。Sinur在Gartner公司工作期間創造了iBPM這個詞,曾經寫過《iBPM的機遇與挑戰》一書。他指出,智能設備與智能網絡的結合有助于我們面對更多類型的業務流程時能夠更有效地做出正確的決定。他說:“如今,約束管理可以取代傳統的規則控制,這樣就能夠根據流程本身的意愿來控制流程的運行方向。”
分布式架構還可以讓企業將一些決策運用到云服務中,從而更有效地調整云服務系統。尤其是當這些業務流程引擎依賴于防火墻外的數據時(例如業務應用程序以及移動領域的設備或者應用程序),這樣做是非常合理的。
Sinur還說,許多企業正試圖在傳統計劃中找尋一個平衡點,并找出哪些流程可以事后操作。前者是高度管控行業的現狀。但是,許多機智的企業先開發出一種應用程序,然后獲利之后再試圖了解整個業務流程。Sinur說:“自動化流程的發掘和發展速度非常快,從而我們更迅速地開發出許多復雜的控制模型,而正是因為處于這種授權邊界,我們才能獲得更多復雜的控制模型。”
最后,Sinur預測,云可以幫助開發人員非常好地完成事后規劃和建模工作。在整個流程完成之前,我們就可以很順利地完成建模內容,然后云可以使跨區域和跨學科的合作變得更加輕松。有了智能執行功能,我們可以將代理商視為云環境中一種炙手可得的動態服務。有一個名為Watson的代理公司,主要為保險公司提供血液分析報告,為醫院提供癌癥診斷服務,或者為某些特殊投資制作優勢劣勢決策分析。
Sinur指出:“老公司可以憑借靈活的處理流程與像Uber這樣的新星企業平分秋色。如果老公司不采用這種適應性強、基于約束的分散管理方式,那么不久之后這些公司的發展就會面臨威脅。同樣,也總會有一些擁有智能流程模型的新星企業無法克服競爭壓力退出歷史舞臺。因此,真正可以勝出的企業需要逐步轉向智能流程,并能非常自然地使用這些智能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