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旗下業務轉入云端,已經成為了各家銀行近年來的重點工作之一。
銀監會在2016年牽頭制定的《中國銀行業信息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指出,“積極開展云計算架構規劃,制定云計算標準,聯合建立行業云平臺,主動實施架構轉型”。
根據規劃,到“十三五”末期,銀行旗下的互聯網業務信息系統需要全部轉入云端,傳統業務的信息系統轉入比例也不低于60%。
這項要求其實也是銀行業務發展的必然結果。江蘇長江商業銀行首席技術官王珂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現在各家銀行都在互聯網上發展,互聯網對高并發、高I/O、快速迭代的需求,導致必須要上云,原有的IOE架構已經滿足不了需求了。”
銀行上云的必然性,造就了市場上一個巨大的蛋糕。根據ICT研究咨詢機構計世資訊的預計,2017年我國金融云市場規模達到63億元,同比增長45.2%。多家云服務提供商也因此在最近瞄準了銀行這個重要的客戶群體,希望從中分得一杯羹。
這當中也包括了騰訊云。在最近一段時間里,騰訊云已經和多家銀行達成合作,比如說在2017年11月,騰訊云就接連和杭州銀行、中信銀行等簽訂了合作協議;更早之前,他們還和招商銀行以及中國銀行簽下了與安全、技術相關的一些協議。在1月15日,專注于服務小微用戶的長江商業銀行也成為了騰訊云的客戶。根據騰訊云方面的數據,現在他們服務了超過6000家金融用戶。
騰訊云以騰訊自身所積累的海量用戶數據見長。騰訊云副總裁王慧星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客戶能夠借助騰訊所積累下來的海量數據,與自身的傳統金融業務進行連接,從而實現銀行朝云端的順利轉變。
不過,他也強調了用戶數據的隱私問題。“我們并不會調用具體的用戶數據,而是將原始的數據整合,抽象出一些更具體的數據結果,來為傳統企業提供服務。”王慧星說。
對于像長江商業銀行這樣的機構而言,它們所服務的客戶多數是小微客戶。出于規避業務風險的考慮,騰訊云的社交數據積淀能夠給它們提供相關的風控基礎,這是其它云服務商未必具備的。
按照騰訊云的說法,目前和銀行客戶的合作,主要是以提供基礎設施為主。以和長江商業銀行的合作為例,王慧星稱,這次為對方提供的專有云項目,是一套滿足合規的,同時也能滿足兩地多中心部署的架構;在此基礎上,雙方之后可以在反欺詐、風控等具體業務層面進行進一步合作。
他提到,這套基礎設施架構已經在騰訊投資的前海微眾銀行使用過兩三年,并已經支撐了前海微眾銀行的業務高速增長。這等于是騰訊云將一套相對成熟的云服務基礎架構提供給了客戶,這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銀行在上云過程中消耗不必要的成本。
當然,要搶奪金融云市場的蛋糕,騰訊云還要面對著來自阿里云、華為云等同行的挑戰。
阿里云算是國內最早發力金融領域的云服務商之一。不久之前,阿里金融云、螞蟻金服與南京銀行合作的“鑫云”互金開放平臺已正式發布,該平臺已聚合超過140家中小銀行。構建在電商平臺基礎上的交易行為數據是他們的重要資產。
至于華為云,則是有著基礎設施方面的優勢。他們有從最底層的元器件到網絡設備,軟件功能,未來技術,通訊等一系列設備;同時,華為云還不斷與合作伙伴一道,在IaaS以及PaaS層面投入,來幫助銀行進一步節省成本。
目前來看,幾家廠商各有所長。王慧星也表示,騰訊云目前還是把重點放在賦能這個層面,做好連接的角色。
“騰訊不是萬能的,其實很多事情是萬萬不能做的,尤其是在銀行金融這個領域,還是要強強結合。如果騰訊變成了一個什么都做的巨無霸,并不是好事。”他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他同時也透露了騰訊云在2018年的戰略方向:以IaaS和營銷云為兩個基礎,在包括游戲、視頻、安防、工業、交通等10個細分領域發力,來進一步完善騰訊云的生態體系。“包括新零售這樣的領域,也會是我們發力的重點。”王慧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