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微軟宣布“Azure知識產權保護計劃”將于10月1日正式落地中國。這也意味著,中國的Azure企業用戶能夠享受微軟提供的知識產權保護。
“該項保護計劃擁有三大核心內容,包括無上限賠償、免費提供給客戶的10000項微軟‘專利池’以及即用許可證。”微軟全球副總裁、云計算與企業事業部Microsoft Azure總經理Jason Zander指出,“在華推出‘Azure知識產權保護計劃’,就是要將微軟長期以來積累的知識產權分享給我們的合作伙伴、用戶和開發者,從而加速云端創新。”
具體而言,首先,微軟公司將會賠償所有Azure客戶因使用Azure產品(包括開源組件)而導致的知識產權侵權的索賠費用;第二,微軟將向符合標準的Azure用戶開放萬項“專利池”,一旦客戶遭遇專利訴訟,可以通過尋求微軟專利轉讓來保護自身利益。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專利池”中的知識產權囊括智能手機、物聯網等多個前沿創新領域。
此外,微軟方面表示,盡管一般情況下,微軟不會將專利轉讓給非執業實體(NPE),但萬一發生這種情況,微軟將向Azure用戶發放即用許可證,以確保這些專利不會被用于向Azure客戶提起訴訟。
“專利保護傘”
近年來,隨著數字化轉型進程加快、中國企業紛紛出海,知識產權也成為越發熱門的一個話題。
事實上,數字化轉型的蓬勃發展為全球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與技術創新相關的新型法律挑戰。據德國專利數據公司IPlytics的統計數據顯示,過去五年間,美國與云計算相關的專利訴訟增長了700%,而同一時期以專利訴訟牟利的“非職業實體(NPE)”在云計算領域的專利儲備增加了130%,企業和開發者面臨的訴訟風險也在隨之增加。
而微軟此次推出知識產權保護計劃,更像是為其客戶推出的“專利保護傘”。“越來越多的企業和開發者在積極擁抱云計算和數字技術,而知識產權保護和專利侵權的潛在風險,正成為阻礙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的大問題。”Erich Andersen表示,“微軟自創立40多年來,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且建立了業界領先的的法律架構和應對措施,將全力保護我們的用戶降低知識產權風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微軟該項專利保護計劃自今年2月推出,如今首次在華正式落地。圍繞微軟此前在中國以外地區推出的專利保護計劃,Forrester公司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Jeffrey Hammond認為此舉能夠防止潛在的云計算知識產權訴訟問題。“對于希望在公有云和企業IT部門構建基于SaaS產品的獨立軟件供應商來說,其法律顧問仍然對為戰略應用程序采用開源框架感到擔憂。”Jeffrey Hammond稱。但如今,開源技術被納入微軟專利保護計劃之中,企業一旦遭遇訴訟或威懾,微軟便將提供無上限賠償。
此外,由于這些專利保護僅適用于Microsoft Azure中運行的應用程序,因此不再采用Azure云計算的公司將退出其覆蓋范圍,在多云配置中操作的企業同樣不會被完全覆蓋。
那么,究竟怎樣的Azure平臺客戶才適用該項計劃呢?Erich Andersen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該計劃僅適用于每月花費超過1000美元的云計算客戶與Microsoft的云賬單的Azure客戶。在“專利池”使用方面,一位微軟方面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強調,該計劃僅僅用于防御行為,“客戶只有以防御專利侵權訴訟為目的,才能夠獲得微軟的專利轉讓”。
專利數增長
微軟此次圍繞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大做文章,表面上看是為了保護客戶,但更深層次的原因,依然在于推廣在華業務。
“從我們的觀察來看,中國企業提供的專利申請數量在迅猛增長,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專利在保護創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微軟全球副總裁兼首席知識產權顧問Erich Andersen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幾年知識產權保護訴訟的量呈現極大增長,許多公司在知識產權方面加大意識,希望解決知識產權的糾紛。
獨立軟件開發商(ISV)TechInsights指出,微軟“Azure知識產權保護計劃”所提供的專利庫規模遠遠超過了甲骨文(Oracle)、谷歌(Google)、亞馬遜(Amazon)和VMWare。這些ISV尤顯興奮,因為該項計劃的推出,意味著他們可以充分利用微軟專利庫,來充實其自身的專利實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目前阿里云不向平臺上的客戶提供知識產權專利訴訟賠償,亦沒有所謂的“專利池”保護。亞馬遜AWS則在美國市場提供一定程度但非無上限賠償,并且在是否覆蓋開源服務軟件方面尚未有清晰政策。在中國市場,亞馬遜AWS不提供任何賠償。
相較之下,微軟則顯得頗為“慷慨”。摩拜單車CTO夏一平表示:“摩拜單車已在全球7個國家拓展了共享單車業務。在一些地區摩拜單車選擇了與微軟智能云開展合作。而‘Azure知識產權保護計劃’則大大降低了摩拜單車在相關市場可能遇到的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潛在風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聯系到亞馬遜AWS及阿里云方面,但截至發稿并未收到上述兩家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所提供的官方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