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騰股創投(微信ID: tengguvc,BP投遞:[email protected])原作者Aaref Hilaly是紅杉資本合伙人,連續創業者,曾創立CenterRun 、Clearwell,由騰股創投整理編譯。
許多年來,在軟件投資領域的一個傳統觀點是軟件應用的價值取決于數據,而不是技術本身。Salesforce、Workday、Service這些公司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們是“記錄系統”(system of record),或者是對于客戶最有價值信息的單一來源,比如客戶記錄或者員工數據。
造成的結果就是,這些軟件越來越深度的嵌入到客戶的商業流程當中,客戶難以擺脫。這也給企業帶來了大量可預測的收入和定價權。技術本身——數據庫結合工作流引擎卻并沒有什么創新,技術獲取的數據才是重要的。
最新一批的軟件應用也順應了同樣的邏輯,它們模仿消費級公司,把技術作為“楔子”,來獲得廣泛的使用度,而不需要成為記錄系統。
他們用參與系統(systems of engagement)作為代替,也就是說員工直接使用應用來完成工作。比如最近被福布斯評為最有價值未上市云公司的Slack。
Slack中的數據要么是低價值的聊天信息,要么就是已經在現有的其他記錄系統當中存在。許多其他快速發展的應用也是一樣,比如Intercom(客戶交互),Clari(銷售),Culture Amp(員工反饋),Front(收件箱管理協同)。
讓我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有創新的科技公司出現在容易被忽視的領域:集成(integration)和設計。
在大公司,集成在所有產品的路線圖中都像繼子一樣沒人愛:所有人都希望集成能做的很好,但是沒有人想去做。舉個例子:一位知名SaaS公司的高管告訴我,來自公司不同部門的20個人去參加關于計費功能的會議,來討論計費如何與其他核心功能進行集成。但是沒有一個人愿意與計費功能團隊合作,來創建相關的集成。
創業公司抓住了這一機會,通過創建高性能、可擴展的集成,來解決困難的技術問題,例如在不增加基礎系統額外負載的情況下進行同步。
這一類的公司,比如我們紅杉投資的OKta(單點登陸各種SaaS服務)和Segment(通過API整合數據源)都在打造集成。
這些集成公司雖然沒那么光彩奪目,卻能夠通過打造置身于生態系統中心的市場,創造“生態系統網絡效應”,從而成為行業標準。Okta 和Segment都正在實現這一目標的路上。
但大部分新應用通過集成來收集、整理、分析數據。他們通過好的設計來贏得用戶。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因為數據集越來越多,從PC端到移動端屏幕尺寸在縮小,人們注意力持續的時間也在縮小,這也就是設計成為差異化重要手段的原因。
參與系統行之有效是因為能帶來雙贏。借助記錄系統中的數據,創業公司創建參與系統來獲得用戶和營收。他們通過使用數據、補充數據,增加了數據的價值。這讓大的軟件廠商很開心,因為他們認為這能夠鎖住客戶,幫助他們成為更大的平臺。
這種趨勢是否會持續下去并不明確。Salesforce這類大公司想要通過技術進行創新。舉個例子,在本月舉行的Salesforce年度大會Dreamforce上,Salesforce將推出重磅產品:愛因斯坦人工智能平臺,將與既有的云服務結合,提供預測模型。
與此相反的是,只要一家創業公司的產品像Slack一樣每天被使用,它就可能開始記錄更多的信息,隨著時間的推移,讓用戶逐步離開以前使用的產品(Outlook,Sharepoint等等)。
人工智能可能會改變游戲格局:如果人工智能軟件能夠從Intercom非結構化的產品反饋、或者Clari的銷售預測信息中提取信號,這些系統中的數據將會更有價值,優于目前記錄系統產生的有限價值。
但是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于目前的創業公司來說信息很明確。不要嘗試去做下一個Salesforce、Seibel,不要嘗試去做下一個Workday、Peoplesoft。這些領域的戰斗已經結束,并且不會重演。而創業公司應該做的是利用科技——集成、設計,機器學習或者AI,以此來進入市場。
做好現有的系統,然后去分析用戶都是如何使用你的產品,在新產品中進行改進,提高產品的參與度(engagement),理想的情況是創造產品使用和設計的良性循環,來保持與競爭對手的距離。
對于在這些方面都做的很好的公司,不妨去關注大型消費品公司。畢竟最令人敬畏的兩家企業服務(AWS和Google Apps)都是繼承于消費級產品,這并不是一種巧合。
這就是企業服務在今天的制勝策略。
騰股創投是一家由前華為資深人士成立的早期風險投資公司。投資方向包括5G、云計算、SaaS、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投資階段天使、Pre-A、A。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來自:騰股創投(微信ID: tengguvc,BP投遞:[email protected])原作者Aaref Hilaly是紅杉資本合伙人,連續創業者,曾創立CenterRun 、Clearwell,由騰股創投整理編譯。
許多年來,在軟件投資領域的一個傳統觀點是軟件應用的價值取決于數據,而不是技術本身。Salesforce、Workday、Service這些公司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們是“記錄系統”(system of record),或者是對于客戶最有價值信息的單一來源,比如客戶記錄或者員工數據。
造成的結果就是,這些軟件越來越深度的嵌入到客戶的商業流程當中,客戶難以擺脫。這也給企業帶來了大量可預測的收入和定價權。技術本身——數據庫結合工作流引擎卻并沒有什么創新,技術獲取的數據才是重要的。
最新一批的軟件應用也順應了同樣的邏輯,它們模仿消費級公司,把技術作為“楔子”,來獲得廣泛的使用度,而不需要成為記錄系統。
他們用參與系統(systems of engagement)作為代替,也就是說員工直接使用應用來完成工作。比如最近被福布斯評為最有價值未上市云公司的Slack。
Slack中的數據要么是低價值的聊天信息,要么就是已經在現有的其他記錄系統當中存在。許多其他快速發展的應用也是一樣,比如Intercom(客戶交互),Clari(銷售),Culture Amp(員工反饋),Front(收件箱管理協同)。
讓我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有創新的科技公司出現在容易被忽視的領域:集成(integration)和設計。
在大公司,集成在所有產品的路線圖中都像繼子一樣沒人愛:所有人都希望集成能做的很好,但是沒有人想去做。舉個例子:一位知名SaaS公司的高管告訴我,來自公司不同部門的20個人去參加關于計費功能的會議,來討論計費如何與其他核心功能進行集成。但是沒有一個人愿意與計費功能團隊合作,來創建相關的集成。
創業公司抓住了這一機會,通過創建高性能、可擴展的集成,來解決困難的技術問題,例如在不增加基礎系統額外負載的情況下進行同步。
這一類的公司,比如我們紅杉投資的OKta(單點登陸各種SaaS服務)和Segment(通過API整合數據源)都在打造集成。
這些集成公司雖然沒那么光彩奪目,卻能夠通過打造置身于生態系統中心的市場,創造“生態系統網絡效應”,從而成為行業標準。Okta 和Segment都正在實現這一目標的路上。
但大部分新應用通過集成來收集、整理、分析數據。他們通過好的設計來贏得用戶。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因為數據集越來越多,從PC端到移動端屏幕尺寸在縮小,人們注意力持續的時間也在縮小,這也就是設計成為差異化重要手段的原因。
參與系統行之有效是因為能帶來雙贏。借助記錄系統中的數據,創業公司創建參與系統來獲得用戶和營收。他們通過使用數據、補充數據,增加了數據的價值。這讓大的軟件廠商很開心,因為他們認為這能夠鎖住客戶,幫助他們成為更大的平臺。
這種趨勢是否會持續下去并不明確。Salesforce這類大公司想要通過技術進行創新。舉個例子,在本月舉行的Salesforce年度大會Dreamforce上,Salesforce將推出重磅產品:愛因斯坦人工智能平臺,將與既有的云服務結合,提供預測模型。
與此相反的是,只要一家創業公司的產品像Slack一樣每天被使用,它就可能開始記錄更多的信息,隨著時間的推移,讓用戶逐步離開以前使用的產品(Outlook,Sharepoint等等)。
人工智能可能會改變游戲格局:如果人工智能軟件能夠從Intercom非結構化的產品反饋、或者Clari的銷售預測信息中提取信號,這些系統中的數據將會更有價值,優于目前記錄系統產生的有限價值。
但是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于目前的創業公司來說信息很明確。不要嘗試去做下一個Salesforce、Seibel,不要嘗試去做下一個Workday、Peoplesoft。這些領域的戰斗已經結束,并且不會重演。而創業公司應該做的是利用科技——集成、設計,機器學習或者AI,以此來進入市場。
做好現有的系統,然后去分析用戶都是如何使用你的產品,在新產品中進行改進,提高產品的參與度(engagement),理想的情況是創造產品使用和設計的良性循環,來保持與競爭對手的距離。
對于在這些方面都做的很好的公司,不妨去關注大型消費品公司。畢竟最令人敬畏的兩家企業服務(AWS和Google Apps)都是繼承于消費級產品,這并不是一種巧合。
這就是企業服務在今天的制勝策略。
騰股創投是一家由前華為資深人士成立的早期風險投資公司。投資方向包括5G、云計算、SaaS、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投資階段天使、Pre-A、A。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