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四季度,華為與飛利浦簽訂了一項MoU,計劃在中國部署云醫療解決方案,目前該方案已完成測試。借助云化和機器學習技術,該解決方案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徹底顛覆醫療行業,創造數字醫療的嶄新未來。
華為與飛利浦的合作將主要著眼中國的二線城市,旨在向更多缺乏先進醫療解決方案或專業醫生的社區,提供優質云醫療服務。
相比傳統醫生,云人工智能(AI)能夠更快捷、更準確地處理海量數據。飛利浦大中華區人口健康管理主管梁建球指出,云AI技術對中國二線城市尤為重要,原因是許多醫生“并不一定具備影像診斷的技能,如核磁共振、CT等。如果醫生每天診斷數千張影像報告,會很容易出錯。”相反,AI能輕松地從海量數據中識別出規律。對于癌癥等重癥而言,云端機器學習解決方案可以對患者的病情發展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因此,將云AI技術應用到醫療領域將造福個人、醫生及整個人類社會。
造福患者
移動技術和應用將使自助醫療管理成為可能,推動醫療管理從被動、零散的模式,轉變為主動、實時的管理模式。梁建球表示,“人們可以通過App,從具有認知能力的設備中獲取客觀數據,而非他人的只言片語。”
隨著主動監控、早期介入,甚至遠程診療等個人醫療管理手段的不斷普及,患者可隨時向專業醫護人員問診,以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例如,“生活記錄”應用中的數據可以記錄個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并與可穿戴產品一同監測用戶的身體狀況,同時將數據實時反饋給個人醫生。梁建球稱,假如用戶的心率出現異常,那么“你可通過設定閾值,將異常數據反饋給醫生,從而識別不易察覺的健康問題。”
梁建球提出了較為實際的看法:“我們在一些新興領域取得了突破。醫療已逐漸從醫院延伸至家庭,醫療應用和聯網設備的應用也不斷普及。”拓展醫療服務這一概念具有重要意義,也就是說,患者的治療將不再局限于醫院或醫生辦公室。醫療應用、傳感器、智能終端和云的出現意味著“患者將擁有一支提供全天候服務的醫療團隊”。
盡管可穿戴技術尚未普及,但這只是時間問題。梁建球稱,“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在對一些可穿戴產品進行認證,因此可穿戴產品終將成為現實。”未來,生物傳感技術將全面反映個人的身體狀況,而機器學習的發展將幫助人們準確預測疾病的發展趨勢。例如,智能手機可利用語音分析技術,通過對用戶的聲音進行分析,識別壓力、心臟疾病或老年癡呆癥等;輪椅能通過手部的輕微顫抖,識別帕金森的早期癥狀;或者還有些設備可在人們沐浴時,掃描身體中的腫瘤。
此外,梁建球還相信掌握AI技術的使用技能,對用戶而言并非難事:“計算機和移動應用的使用者的年齡呈上升趨勢,許多50、60歲的人已經學會了使用微信等社交媒體。他們正快速適應新技術的發展。”在這方面,年輕一代將發揮關鍵作用。例如,“他們可能會想:‘我爸爸今天過得怎么樣?’他們會主動了解父母或祖父母的情況,確保他們會用新技術。”
記錄行為的應用和監測健康的傳感器,還能確保患者配合治療計劃,并通過發出提醒或告警,提高治療效率。
造福醫生
云AI技術可以大大減少醫生的重復勞動,并帶來兩方面的益處。首先在臨床處理方面,醫生可以讓電腦承接部分工作任務,如病情診斷,且電腦在觀察異常方面要比人類準確得多。例如,血栓或出血可能導致中風,醫生必須抓住黃金45分鐘進行診療,在癥狀出現的第一時間溶解血栓。然而,人工掃描通常需要幾小時甚至幾天時間,才會發現可見的血栓陰影,使用云AI技術則可避免這種情況。
其次,云AI技術還能幫助醫生提高信息共享效率,并快速調用海量數據,對病情進行研究。梁建球表示,“醫生可以記錄很長一段時間內的病例數據,從而進一步了解不同疾病的癥狀,識別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云AI和海量數據分析可通過識別潛在流行病、實時監控、研究罕見疾病與亞群體或地區的關系,改善人類的健康狀況。相比人類的分析水平,云AI技術有過之而無不及。
解決方案的落地
就中國而言,梁建球認為技術方案需解決三個問題,“首先是老齡化問題。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人們更多地依賴醫療資源。其次,慢性疾病的控制成本不斷增加,為社會造成了沉重負擔,有望用技術解決這個問題。最后是要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平衡的問題。”
飛利浦與華為的聯合解決方案將通過削減成本、提高診療效率、速度和準確性,創造公平的醫療環境。梁建球稱,“我們與華為合作建立云平臺、使能物聯網聯接、開發解決方案。我們已在華為提供的云平臺上對這些解決方案進行了測試,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未來,飛利浦和華為將共同推動醫療解決方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