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近日的Google Cloud Next' 17云計算大會,還是去年OpenAI宣布與Azure合作,雷鋒網都感覺到了巨頭對云計算的決心與投入。而在今天,吳恩達推薦了一篇 ArchiTECHt 創始人Derrick Harris的博文,他認為這是一篇“亞馬遜的AWS、微軟的Azure及谷歌三家云服務爭奪戰的優秀總結”。
目前AWS依然保持著領先地位,但為何作者Harris會認為亞馬遜的統治地位即將不保?并不是因為上個月月底的大規模宕機問題,作者從四個角度分析了其中緣由,雷鋒網編輯如下。
一、云服務仍在雛形階段
盡管我們看到無數大公司應用云服務的成功案例,但實際上這一行業依然處于雛形階段。根據McKinsey的一項調查,一半的公司只有不到5%的x86業務是在云環境上展開(包括私有云與通用云服務),而整體的企業云服務采用率為19%。
而隨著各家的CIO開始擁抱云服務業務,將原有系統移植到云端成為了時代趨勢——與直接在AWS搭建系統的開發者們不同的是,大公司決策者也會傾向于微軟的Azure。而對于并不便宜的AWS,谷歌云平臺或者是更好的選擇。
而且,幾乎所有的CIO或IT從業者都知曉微軟,采用它的服務,甚至與它有接觸與合作。高盛最近發布了2017年全球公司IT支出調查,其中有四個具有預見性的想法值得借鑒:
公司在公共云上的支出將成為企業預算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
微軟至少在三年內都會是最具有戰略高地的服務供應商;
亞馬遜雖然目前排名第六,但可能在三年內成為第二大服務供應商。
谷歌目前還在十名開外,但在三年后會成為第四大服務供應商,緊跟甲骨文(第三名)之后。
二、容器集群管理的均衡作用
像Docker這樣的容器框架及Kubernetes(Google開源的Docker容器集群管理系統)正在變得流行起來,而背后的原因并不只是微服務受人喜愛。除此之外,我認為CIO與工程師們也將容器當成它們混合/多元云戰略的一部分。
其中原因在于,Docker、Kubernetes與DC/OS為代表的容器空間核心技術及輔助性技術的強大生態具有以下兩大優勢:
1.豐富的開源資源;
2.為用戶提供虛擬機層面的抽象層。
而這帶來的優勢在于,封裝的工具能夠在任意地方部署,而所有云上都能進行幾乎相同的管理(特別是涉及UX時)。
如果用戶在抽象層上構建應用,云服務提供商所提供服務的廣度,相對于性能、成本、安全及其它低層次而言,可能優先級并不高。整個應用套件是開源且便攜的,理論上它甚至是混合的,因此,遷移內容或多元混合利用云也成為了可能。
此外,Kubernete也非常受歡迎,谷歌與微軟都有相應服務支持,然而AWS并沒有。
三、AI與大數據的地位彰顯
盡管AWS在云計算領域占有絕對地位,但在大數據及AI領域,它還只是初出茅廬。與之相比,微軟與谷歌已經在這兩個領域擁有多年的研發與部署。包括Azure與GCP在內的服務也值得AWS不應掉以輕心。
谷歌在開源服務上享有良好的聲譽,特別是像TensorFlow與Apache Beam這樣的項目,更讓谷歌在AI與大數據領域積累了人氣與技術沉淀。相比而言,亞馬遜憑借Echo/Alexa構建AI平臺,通過API與相關承諾積攢人氣。
當然,對于在云架構上運行第三方數據或AI軟件的企業而言,這并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對于他們而言,成本、運行、支持、安全甚至是渠道合作才是真正的決定因素。
Cloudera的Mike Olson表示,“如果我們能夠幫助企業在Azure或Amazon上運行工作,也就獲得了更高層面的產品重合,但這與我們和供應商的關系好壞并沒有關系。我們依然會在平臺上進行存儲、計算及服務,并為每個人帶來收益。”
四、創業公司如雨后春筍
Snap前段時間宣布了與Google Cloud(20億美元)及AWS的合作(10億美元),如此大的一筆交易也揭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誰能贏得初創公司的市場份額,誰就能在這場爭奪戰中占據主導地位。
初創公司具有如下特點:
A) 它們對運行自己的數據中心不感興趣;
B) 它們沒有與AWS相關聯的技術負擔。
不論是下一個Netflix、Facebook、Twiiter還是下一個Snap,創業公司都將來到一個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的新世界。AWS在過去十年里幫助初創公司的構建做了不少工作,但好景不常在。有不少新型的創業公司將要將系統搭建在云端,而這個看似瘋狂的想法在今天看來順利成章,而且,它們會發現Google 的云服務可能會是最具吸引力的選擇。
但誠然,不論你從哪個角度考量,AWS都會是未來幾年內最大的云服務供應商。除非微軟與谷歌的戰略發生重大變化,否則我們不會看到像這樣的標題:“Gartner報告:亞馬遜的云服務是它后面的14個競爭對手份額總和的10倍。”因為在領跑十年后,亞馬遜第一次迎來了真正的競爭。
via architecht,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