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子商務”到“智慧地球”,2016年3月1日又提出的“認知商業”,IBM的口號總能給整個行業帶來了一股文藝范小清新的氣息,因此也經常被戲稱為生產哲學的公司。而這次IBM卻似乎不僅僅局限于老莊的哲學之道,也讀上了孫子兵法。
轉型迅捷,其疾如風
根據近年來IBM的財報來看,2013年全年營收同比下降5%,2014年同比下降5.7%,2015年這一數字更是驚人,下降了11.9%,但與此同時,IBM云卻展現出了與其截然不同的態勢,以2014年為例,業務總收入增長達到60%,占IBM總收入的27%,2015年四個季度的同比增長也不曾低于40%。
一方面,公司整體收入下滑,股票的市值也不斷縮水;另一方面,新興的云計算、云平臺增長搶眼,兩者相疊把IBM推到了轉型的風口浪尖。于是我們便看到了這一幕,精準轉型轉型果斷,其疾如風在今年CES期間,IBM首席執行官羅睿蘭(GinniRometty)公開宣布稱“IBM不再只是一家硬件公司、軟件公司、服務公司,而已經轉型為一家認知解決方案和云平臺公司。”
這一宣布既來的突然,又顯得恰是時候,其實不僅僅在IBM內部傳統業務發展落后于新興業務,縱觀全球局勢,傳統IT行業也是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與此同時,大數據、云計算、云平臺迅猛崛起,新興業務與傳統業務的爭奪與碰撞已經成為業界的主旋律。在這一背景下,作為一家擁有105年歷史的巨頭公司,IBM的轉型來的恰是時候。
循序漸變,其徐如林
轉型是是為了更好的發展。但是無論減持聯想股份,還是年初宣布轉型,似乎都會被外界誤讀為:IBM要放棄一部分傳統IT業務了。
為此,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特地對媒體進行了澄清。IBM在一些核心的傳統業務領域不會收手,如主機,高性能計算機,存儲和一些傳統軟件等方面。但是新興的大數據、云計算、云平臺、移動社交、安全和認知計算等領域的轉型卻是勢在必行的。
就中國市場而言,我們的大數據、云計算等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卻十分迅速,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也使得傳統pc業務的市場占有率急劇下降,大公司的轉身無一不是伴隨著陣痛而來的,IBM也不能例外,轉型必然意味著部分市場空間較小,競爭力較差的業務的放棄,但是具有傳統優勢的業務卻并不在此范圍。傳統業務的繼續不僅僅是一種企業文化的傳承,也是大公司對市場負責的一種態度。
同時,如此大的公司進行業務的轉型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2011年誕生的IBM Watson作為認知計算系統的代表,成功推動了IBM的轉型進度。Watson系統的成功源于其并非采用傳統意義上的技術集合,而是將這些技術采取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進行了統一,從更深層次上改變商業問題的解決方式,提高企業效率。這一產品的成功為IBM的轉型鋪墊了前進的道路,擁有轉型的敏銳嗅覺,卻在堅實的走穩轉型的每一步道路,難怪人家能成為百年老店了。
那么這個百年老店轉型這也不是第一次了,為什么這次會吸引到如此多的關注呢?這就要歸功于IBM提出了他們的第三個品牌理念“認知商業”了。
認知商業,侵掠如火
IBM共用過三個重要的理念:1996年提出“e-Business”(電子商務),這個不需多言大家也知道電商現在的地位;2006年,IBM把“智慧地球”作為未來十年的核心進行發展,而現在,智能手機、智慧家居、智能硬件等也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2016年,“智慧地球”理念取得成功后,“認知商業”在今年3月1日正式提出,從過去的兩次成功案例來看也必然不會是無的放矢,那么認知商業到底是什么,又具有怎樣的商業潛力呢?
一般意義上來講,認知商業就是以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為基礎的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這種商業模式不僅具備理解、推理、學習的能力,還可以通過思考來預測未來,羅睿蘭認為,“未來是認知的,而我們正朝著一個認知的物聯網前進。”
但是認知商業來的太快就像龍卷風,很多人連這個概念都沒聽說過,那么他怎么就開啟了一個時代呢?這就還要說回認知計算了。現在的非結構化數據增長量極大,而處理手段卻相對缺乏,而認知計算卻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以Watson為代表的一系列產品也在各行各業開始得到應用。IBM全球認知商業行業解決方案總經理Neil Isford表示,“計算技術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我們叫作認知的時代。”認知的時代已經開啟,認知商業的到來是否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許多呢?
都說IBM是一個生產哲學的公司,口號理念都充滿了深度,但這次新口號的發布卻讓人看出這個外來的和尚不僅會念經,而且還會帶兵。新理念的宣布不僅僅是IBM轉型的方向,也會給國內眾多企業帶來新的發展認知,認知商業的時代悄然開啟,你準備好迎接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