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媒體注:微軟2016財年第一季度財報讓人振奮,微軟云Azure收入大漲以及Bing業務首次盈利,直接將微軟股價提振至15年新高。往前推18個月,剛好是新CEO納德拉上任,微軟的轉型已經拯救了這頭大象的命運?在這18個月里,微軟到底發生了什么?微軟的變革對于業界來說是否有借鑒意義?
2015年10月21日,鈦媒體記者吳寧川在美國微軟雷德蒙德(Redmond)總部與20余名微軟高管及普通員工座談,參觀了多處微軟重要基地,一窺微軟大轉折的幕后故事:
2015年10月22日,微軟第一次以新的財報體系發布了2016財年第一季度的財報。財報顯示,截止到2015年9月30日:Office 365訂閱用戶總數增長至1820萬,比上一季度增加近300萬訂閱用戶;與去年相比微軟云Azure收入和計算使用量增長超兩倍;Windows 10裝機量達1.1億臺設備;而Bing業務受益于Windows 10的裝機量增長,首次實現了贏利。財報公布后,微軟股價創15年新高。
自微軟CEO Satya Nadella去年2月上任以來,微軟在短短18個月時間內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首次以免費方式推出Windows 10、首次讓Office進入了Windows以外的移動平臺、首次推出了Surface Book并成為MacBook最強勁的競爭對手、躋身全球第二大公有云服務商、數據庫業務保持前兩名地位等,而全息眼鏡HoloLens、智能手環、人工智能Cortana、SaaS商業智能Power BI等一再刷新人們對微軟的認識。
現在,微軟所有的勢頭都在向好,而這發生在全球新舊經濟形態交接的大變動時期。當其它公司還在舊經濟中苦苦掙扎的時候,微軟已經用18個月時間完成了命運大轉折。
推行“成長型思維模式”微軟雷德蒙德總部大樓
在記者與微軟總部高管及員工座談的過程中,不斷聽到的一個詞,就是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微軟首席人力官Kathleen Hogan告訴記者,推行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微軟文化變革最重要的一步,而文化變革才是微軟取得今日成就最主要的原因。
而就在Surface Book發布會后,微軟CEO Satya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他作為CEO的主要工作就是推進企業文化變革。
在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Carol Dweck撰寫的《思維模式》一書中,提出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相信自己是最聰明的人,在面對挑戰的時候,他們選擇那些能明確證明自己能力的任務,而放棄那些可能會導致失敗但卻能開辟一片新天地的任務;而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卻與之相反,他們具有好奇心、喜歡接受挑戰、喜歡在挑戰和失敗中不斷學習和成長、喜歡在不確定中勝出。
顯而易見,固定型思維模式非常容易出現在大公司,特別是像微軟這樣成功的大型公司身上。固定型思維模式的CEO和高管們,很容易做出能產生短期業績、卻讓公司長期受損的決策。
在全球公司CEO歷史上,前通用電氣CEO杰克·韋爾奇、前IBM CEO郭士納、前Xerox CEO Anne Mulcahy等都是成長型思維領袖,他們都在公司重大危機的時候成功完成了大轉型。Satya把《思維模式》推薦給微軟高層和微軟員工,他在微軟內部積極倡導成長型思維模式,他告訴微軟員工要積極擁抱挑戰、敢于失敗、在不確定性中打出一片天。
為了推行成長型思維模式,微軟改變了員工的評價體系(review system)。微軟之前的做法是,每到年底的時候根據固定的指標對員工進行評價并把員工分為五個等級,每個團隊必須在每個等級都“分配”有相應的員工,然后根據結果決定員工的獎勵;現在,微軟已經放棄了這一做法,改由團隊的主管根據團隊的整體表現自行決定不同成員的獎勵,也不會根據業績對員工貼標簽(winner或loser)。微軟甚至開始改變對公司整體的自我評價體系,由過去的利潤和營收指標逐步改為客戶關系和客戶推薦指數(NPS)。
在各種場合,Satya都強調,當面對失敗的時候,不要問為什么失敗,而要問從失敗里學到了什么。而微軟每周高管會議,都以高管們分享成長型思維的故事開始。
更注重組織整體能力而非個人能力微軟首席人力官Kathleen Hogan
微軟首席人力官Kathleen Hogan說,除了成長型思維外,微軟還在培養組織的整體能力(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微軟零售商店是微軟面向消費者的品牌專賣店。從2009年開設第一家微軟零售商店以來,微軟已經在美國、加拿大和波多黎各開設了112家線下零售商店,并在189個國家以微軟在線商店的形式與消費者接觸。與微軟雷德蒙德總部臨近的貝爾維尤(Bellevue)城市里就有一家微軟零售商店,當10月21日記者走進這家零售商店的時候,面對正門口的柜臺上赫然擺著剛發布的Surface Book。
微軟零售商店社區發展專員 Margie Jones告訴記者,微軟零售商店銷售員的績效并不與銷售業績掛鉤,而是看整體店內銷售團隊的業績。微軟零售商店有很大一部分功能是與消費者互動,發展消費者社區,提高用戶滿意度。由于并非基于個人銷售業績,微軟零售商店員更樂意花大量時間與消費者交流,而并不在意某個消費者是否真正購買店內的商品。“我們通過團隊的協調與配合,推動店內的整體銷售。”
負責全球業務拓展的微軟執行高級副總裁Peggy Johnson曾在高通服務了24年,她去年離開高通加入微軟。Peggy向記者介紹說,她所在的微軟全球業務拓展部門有數百人,這些人本來都在各自的產品線和業務部門里,Satya把這些業務拓展人員抽離出來形成了公司層面的業務拓展團隊。運行在公司整體層面的業務拓展團隊,可以更好的跨業務部門、跨領域、跨國家等整合公司的資源,從而更高效的進行業務拓展。
Kathleen說,相對于個人能力而言,培養組織的整體能力,這對于微軟這樣一個有著12萬員工的超大型公司來說更有意義。除了定期的輪崗、績效評估調整外,從今年秋季開始微軟將首次啟動“人才對話Talent Talk”項目,Satya將與各部門高管一起探討提升組織能力的方法。
當然組織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微軟也在不斷摸索和實踐中。自從去年12月調任首席人力官后,Kathleen與谷歌、蘋果、惠普、英特爾等公司的人力資源主管們進行過交流,在互相學習、取經之外,也在尋找推動產業整體能力的發展。
新軟件工程微軟新興設備體驗部門總經理Christina Chen
微軟曾經是全球軟件工程的先驅和典范,微軟所創造的軟件工程方法論曾經是大學里的經典教材,瀑布流軟件工程模型和“項目經理—開發員—測試員”鐵三角組合等,都曾是軟件開發世界的基石。
然而,微軟所創造出的這一整套軟件工程方法并不適合于互聯網和云計算時代。面向移動服務的軟件開發,還需要適應跨設備、跨平臺的需求,這需要公司整體跨部門、跨產品線的協調與協作。
微軟新興設備體驗部門總經理Christina Chen曾在從1997年起就在微軟工作,中間有5年時間到谷歌的搜索部門工作,三年前她重新回到了微軟。除了直接負責面向智能手環等新興設備的軟件開發外,她還負責推動微軟應用與服務集團(ASG)整體層面的軟件工程創新、技術孵化、開放共享與代碼復用。
Christina告訴鈦媒體,她經歷了從早期面向大型軟件工程的瀑布流到今天面向快速迭代的敏捷開發全過程。瀑布流時代的開發周期為兩到四年,敏捷開發時代的開發周期為一周。瀑布流時代的軟件開發基于對用戶需求的假設,然后用兩到三年時間進行軟件開發,中間無法聽取用戶的反饋;敏捷開發則基于對用戶需求的假設,然后通過互聯網和云服務快速上線、快速聽取用戶反饋、快速調整、快速推出新的版本,如此不停迭代開發。
在敏捷開發時代,實際上是開發者與用戶一起合作開發軟件。如今,微軟的軟件工程師會更主動與用戶接觸,了解用戶的需求、聽取用戶的反饋、與用戶進行深度的交互。
Christina所在的團隊開發了面向蘋果手表的Outlook、面向安卓設備的OneNote、面向蘋果手表和安卓設備的Microsoft Translator等跨平臺、跨設備軟件。為了感受用戶體驗,她的左手上每天都戴著兩塊智能手表,一個是蘋果智能手表、一個是安卓智能手表。除了面向移動應用的軟件開發外,Windows 10的整個開發過程就引入了用戶直接參與,全球的早期用戶通過“Insider Program”深度參與Windows 10的開發,這為Windows 10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之前微軟的軟件開發團隊之間相互獨立,各自進行軟件開發,而在互聯網和云服務時代,不同團隊的軟件開發工程師需要協同工作,例如很有可能需要Bing、Skype、Excel、Azure的軟件工程師們在一起根據用戶需求創造新的用戶體驗。
為期一周的“駭客馬拉松(Hackathon)”就是一種把不同微軟部門的軟件開發同事抽調到一起,共同開發新用戶體驗的形式。“駭客馬拉松”由微軟車庫(Garage)贊助場地,圍繞某個主題號召參與的“駭客”們把不同的觀點、技能放在一起,在較短的時間里開發出產品原型。當然,這里的“駭客”已經不再是黑客的概念,而是拓展到那些有激情、有熱情、有創新精神的軟件開發人員甚至市場人員、商務人員等。
除了上述深刻的變化,同樣來自ASG集團負責跨移動平臺體驗和環境感知體驗平臺的Lawrence Ripsher介紹說,自Satya就任CEO以來微軟的軟件開發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間、更多允許失敗的空間、更多互相協同的空間。為了鼓勵微軟員工參與跨界項目、互相貢獻智慧,微軟也相應修改了員工評估體系。此外,微軟還在不斷提供相關的工具,例如一個新的BLOX工具就是幫助微軟的軟件工程師在內部搜索已有代碼,這樣就避免了重復寫代碼。
新硬件工程87號大樓
2015年10月6日,全世界發現,微軟又酷了起來,很多人對微軟新品發出“Wow”的聲音,其中以Surface為代表的硬件系列起到了功不可莫的作用。
在微軟雷德蒙德園區的87號樓里,坐落著微軟的系列硬件實驗室,在這里誕生了現在的Surface和Surface Book,這里還孕育著下一代甚至未來數代的Surface和Surface Book。Erik von Fuchs是微軟的高級工程總監,他從1996年開始就在微軟工作,迄今已經在微軟從事了20多年的硬件產品開發與管理。當開始設計Surface的時候,他負責所有微軟外設硬件的工程設計與工程管理,包括位于深圳的硬件工程師團隊。
作為Surface的工程總監,Erik告訴記者,這座87號樓以前曾經是一家保險公司的倉庫,由于層高和開闊的格局遂被用于硬件實驗室。87號樓經過了重新裝修后于去年11月投入使用,工程總造價達4300萬美元,現有近400名微軟硬件工程師在這里工作,可用面積達到 10萬平方英尺。
Erik向鈦媒體記者展示了87號樓里著名的硬件實驗室:
3D打印實驗室。這個實驗室主要用于快速打印硬件的各種模型,便于硬件產品外形的快速研發。該實驗室能打印多種顏色,可使用多種軟硬材料。這個3D打印實驗室可以24小時不間斷工作,到目前為止已經打印了數百種產品原型。除了產品原型外,這個實驗室還有一個高級3D打印機,可直接打印成品。激光切割實驗室。這個實驗室主要用于硬件產品的2D切割,在這里研發了Surface可觸控的鍵盤外殼。微軟的硬件工程師們總共測試了1000多種材料,以尋找最適合Surface可觸控鍵盤外殼的材料。Surface以及Surface Book機身上的品牌Logo,也在這里完成了激光打印的測試。顏色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可測試各種能想象到的顏色,硬件工程師們可在20分鐘內就完成一個混合顏色的測試。更多的時候,硬件工程師主要利用這個實驗室測試一系列范圍的顏色,以尋求新的想法。高級產品原型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安裝了20多種設備,其中5臺大型軸承機床可完成包括鎂、鋁等在內各種金屬切割任務。其它設備包括可切割玻璃和鋼鐵的高壓水射流機床,以及傳統的手工切割、打磨工具。在這個高級產品原型實驗室,硬件工程師能實現任何想要的形狀、角度,這里的機床設備都有數控系統,能達到非常高的精度和自動化操作等。計量實驗室。這個實驗室配備了高精度的測量設備,能達到微米級精度。該實驗室還配備了3D測量設備,能精準對物體進行3D掃描和建模,其中的Zygo設備能達到納米波長的3D掃描精度。聲音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包括了兩個房間,一個房間用于聽音測試,另一個房間為無聲音反射房間,其中無聲音反射房間耗資150萬美元建成。無聲音反射房間與整個大樓以及地基都完全隔離,也與外部光與空氣系統隔離,從而防止任何可能噪音污染。這個房間被譽于世界上最安靜的房間,而且由于它過于安靜,房間里的人能聽到自己大腦產生的噪音,這是大腦用于平衡外部過于安靜環境的條件反射。人體工程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人體測量實驗室、生物機械實驗室、視覺實驗室。除此之外,還有包括視頻實驗室與RF射頻實驗室,主要用于研究不同光源對視頻效果的影響,以及無射頻污染條件下的RF設備。遺憾的是,在整個參觀過程所有實驗室都不允許拍照,不過這些保密工作可以說體現了實驗室在微軟的重要地位。Erik特意指著一個房間的門說,這個房間里有所有Surface未來的產品路線圖,但遺憾的是不能參觀。
除了上述各類實驗室外,87號大樓內還有一個著名的應用科學組,這個組包括了30~40名來自各類背景的技術專家,主要負責與微軟研究院進行對接,研發未來1~3年內的硬件材料與設備,這個實驗室又被稱為愛迪生實驗室。在這里,記者看到了透明顯示屏、可在背面觸摸的透明顯示屏、裸眼3D顯示屏、非接觸式觸控顯示屏等,以及觸控筆延遲響應研究設備等。
那么微軟硬件的總體設計思路是什么?Erik介紹說,提高生產力是Satya為整體公司設定的三大目標之一,因此微軟硬件的總體設計思路就是提升用戶生產力。
新微軟設計Windows及設備集團首席設計總監Kat Holmes
在新的微軟形象中,微軟設計是定義未來微軟品牌的重要方面,金屬、材料、線形、色素等正在創造全新的用戶交互體驗。
說到微軟設計,就不得不提到微軟設計“四人幫”:Kat Holmes、Jonah Sterling、Yeongkyu Yoo和Ralf Groene,他們正在用自己的想象力重新設計“微軟設計”。來自Windows及設備集團的首席設計總監Kat Holmes設計了Cortana的人機交互體驗,來自微軟Azure公有云的創意總監Jonah Sterling設計了云計算的用戶體驗,來自Windows及設備集團的創意總監Yeongkyu Yoo把亞洲設計的哲學帶入微軟設備中,來自Surface的創意總監Ralf Groene用情感在為每個設計做決策。
在本次走訪中,記者見到了Kat Holmes以及來自Windows及設備集團的設計與內容總經理Albert Shum和來自應用與服務集團負責設計的全球高級副總裁Michael Gough。Albert主要負責包括微軟商店在內的生態系統設計和端到端的用戶體驗,他已經在微軟工作8年。Albert說,對于以前的微軟公司來說,設計并不是公司關注的重點。在過去的5年中,微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設計逐漸走進了公司的核心。
而在過去5到10年間,設計的理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科技越來越無處不在,設計更加注重人與科技的交互以及以人為中心的設計理念。Kat說,現在設計界最大的變化是由7到8年前側重風格及審美,轉到了研究用戶行為。Michael表示,在最近的2~3年時間里,設計師已經進入了產品開發的主導地位。
那么這些微軟設計師們是如何設計“微軟設計”的呢?
微軟的設計師們告訴記者,微軟設計并不在意競爭對手的設計理念,也不焦慮如何能夠進行差異化。微軟設計更關注實現微軟品牌的核心理念,這就是提高生產力、幫助人們實現更高的成就。此外,Ralf Groene經常說,團隊和公司的能力要體現到設計里。
微軟設計還注重一個微軟的品牌理念,強調了不同部門、不同產品之間的協同設計。在微軟內部有上百名設計師,他們在一起組成了微軟的設計社區。這個社區里的所有設計師,共同形成了微軟內部的設計語言、設計指南和設計規范。之前,微軟不同部門和產品線的設計師相對獨立工作,如今這些設計師走到一起,從整體上提升了微軟設計對用戶和各個團隊的價值。當然,微軟的設計師在遵循內部設計指南的時候,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發揮。Kat說,微軟設計師們更關注對自己品牌理念的忠實,而不是試圖滿足每一個人的所有需求。
在Satya上任CEO以來一年多的時間里,微軟設計師們有能力接觸到產品設計的每一個方面,包括軟件和硬件層面。而最為重要的是,在過年一年多的時間里,微軟設計師們有了一個更為清晰、共享的設計目標,那也是微軟公司的使命,即幫助世界上每一個人實現更高成就。此外,Satya讓微軟設計師更多地傾聽用戶聲音,把對人性的關懷帶入產品設計中。
技術的覺醒:微軟認為未來是什么?Surface Book
在微軟雷德蒙德總部有一個Envisioning Center,在這里微軟向外界展示對未來科技和未來世界的理念。
記者曾于2011年的時候到訪過Envisioning Center,當時微軟用視頻方式展示的未來科技及未來世界理念,如今已經能在Envisioning Center看到實物了。而現在Envisioning Center展示的未來科技及未來世界基本上體現了一個理念:技術的覺醒。
Dave Jones是Envisioning Center的執行制作人和首席項目經理,他向記者展示了微軟對未來工作和未來生活的愿景,這些愿景主要是對5~10年后世界的設想。目前Envisioning Center的未來科技有三大主題:把人們聚在一起、增強潛意識以及自然的流程,這三大主題圍繞著微軟公司的使命展開。
“把人們聚在一起”,體現的是科技能夠讓人們更好的一起協同工作、交流與互動。未來工作場景中,Dave在一塊電子白板上打開了一個屏幕,通過這個屏幕能夠與遠程的團隊面對面討論問題,而且雙方可以隨意交換各自白板上的內容。在電子白板上的內容,可以與公司外部和內部的內容進行任意互動、數據交換、自動完善。而把手機與電子白板輕觸,就能把電子白板上的數字內容輕易遷移到手機上。在另一塊未來工作大屏上,Dave很容易就能以觸控的方式調整項目的工作流,系統會自動填補不同工作流程變化后的結果,還可以實時把相關內容引入大屏幕,從而很方便的決策是否調整工作流,以及如何進行調整。
在未來生活場景中,可以隨時喚醒廚房大屏幕上的虛擬私人助理,虛擬私人助理與Dave一起完成了不同菜品的制作、廚房的管理以及生活流程的協同。虛擬私人助理具有環境感知能力,能夠識別Dave的行為及其含義,當Dave的行為出現中斷時,虛擬私人助理能夠根據上下文的理解,迅速補充相關的知識和內容,為Dave的下一步行動提供意見。虛擬私人助理還能以非常自然的方式與Dave聊天,整個互動過程渾然天成。
實際上除了語言、聲音、視覺等自然人機交互外,微軟更主要的是展示了科技如何自然地融入人們的工作與生活。通過不斷學習和分析人與環境的實時數據,未來科技把各種看似不相關的工作流和生活流關聯起來,讓人們在潛意識下就完成了更多的任務。換句話說,在微軟的眼里,未來的科技是一張充滿了人工智能、大數據、傳感器的智能大網,這個智能大網相當于一個外腦,以自然的方式、實時輔助人們取得更大的成就。從這個意義來說,未來的科技就具有了智慧和生命,從過去的靜態和被動的角色,轉而成為動態和主動的工作與生活助手。
那么,微軟是如何幫助未來科技具有智慧與生命力的呢?這里就不能不提到微軟智能云。今天的微軟智能云及大數據平臺包括了公有云Azure及混合云基礎設施、大數據和數據湖、Cortana數據分析套件、企業數據庫和商務智能等解決方案,加上人工智能開發平臺Project Oxford、物聯網套件、企業移動管理套件、Power BI數據可視化SaaS服務等,微軟智能云正在為未來工作和未來生活創造一個充滿智慧、無時無處不在、跨工作與生活的“智能大網”。
探訪結束時,Kathleen對鈦媒體記者表示,Satya不斷的告訴她,領導力并不是要自己成為最聰明的人,而是要把員工最好的一面激發出來。不懼風險、快速失敗、快速前進,這就是今天的微軟文化。
在微軟每月的Townhall Meeting全員大會上,Satya都留有45分鐘時間與員工互動,任何現場的員工都可以直接問Satya任何問題,同時也會通過Yammer收集場外的問題,由Satya統一回答。
毋庸置疑,Satya是這次整個微軟大轉折的總導演。他一方面高瞻遠矚,給公司設立了新的愿景和使命,另一方面他無時無刻不用自己微小的舉動和言行,對微軟全球的員工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越是大轉折,越要大處著眼、小處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