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戴爾并購EMC之時,國外知名科技媒體《連線》雜志(Wired)網絡版借此發表文章稱惠普、思科、戴爾、EMC、IBM和甲骨文等傳統科技巨頭已經是“行尸走肉”,甚至建議這些傳統科技巨頭全部合并了事。那么問題來了,傳統科技公司真的如該文所言的“行尸走肉”嗎?
我們不妨看看該文認為上述傳統科技巨頭已是“行尸走獸”的理由,很簡單,就是以亞馬遜、Facebook、谷歌等互聯網巨頭為代表開啟的云計算應用模式的沖擊。一種是這些企業自身在組建云計算中心(數據中心)和其上的服務時,將不再依賴這些傳統科技巨頭提供的服務器、存儲、網絡及軟件等。
該模式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大約在4年前,Facebook針對數據中心和服務器推出的名為“開源計算”(Open Compute Project,簡稱OCP)的全開源項目。該項目旨在為面向運行互聯網服務的高效節能計算機提供技術參數和設計信息,并將其進行共享,從而通過共享設計參數來促進專業服務器的有效性和需求。現如今,Facebook硬件團隊成員已從2010年的7位成員,發展到170人。該團隊的工作是設計、制造并提供處理巨大互聯網流量的功能強勁服務器。這一團隊已經交付了成百上千臺服務器,與之呼應的是,Facebook用于自家數據中心建設支出已達到13.6億美元,而通過使用Open Compute為基礎的設備(主要是服務器),而不再采用現有服務器廠商的服務器產品,Facebook每年可以節省10多億美元開支。
另外一種是亞馬遜、Facebook、谷歌等互聯網巨頭所提供的云計算服務會吸引和取代之前這些傳統科技巨頭服務的企業,進而讓傳統科技巨頭的服務器、存儲、網絡和軟件的銷售模式(例如企業購買硬件和軟件授權等來組建、支撐和運營自己的業務系統)受到沖擊。那么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兩種模式究竟給這些傳統科技巨頭造成了多大沖擊?
據相關分析,Facebook這種所謂的創新服務器架構設計,更多是威脅到傳統服務器廠商面向互聯網及其相關工作負載的細分市場,而大中型企業,包括中小企業用戶在未來很多年內還將繼續采購來自傳統服務器、存儲和網絡設備廠商的產品。另外,Facebook的這種開放創新服務器架構,給企業用戶帶來的好處并不足以抵消其放棄傳統服務器廠商的產品和售后、解決方案帶來的額外成本(很多情況下,服務器是以整個解決方案打包出售的),甚至這種好處會給現有、未來的IT架構系統帶來更為復雜的管理、運維問題。即無論是企業用戶的IT投入還是自身技術實力,都決定了其難以真正擺脫傳統的服務器廠商帶來的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而這些均從上述市場中傳統科技巨頭的出貨量及營收中得到了證實。
例如IDC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服務器市場增長6.1%,市場規模成長到135億美元,已經連續第五個季度增長。究其原因,既有基于x86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建設的推動作用,也有中小企業更新x86平臺作用所致。而在這些服務器的出貨量中,被《連線》稱為“行尸走肉”傳統科技公司的惠普、戴爾、IBM、思科等共占據了該市場營收份額的70%左右,而Gartner的同期統計,出貨量上,這些傳統科技公司支撐著近55%的市場份額。在存儲市場,IDC數據顯示,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企業級存儲市場營收規模達88億美元,同比增長2.1%,其中,惠普、戴爾、EMC、IBM等占據該市場營收的60%左右。另外,需要說明的是,諸如Facebook、亞馬遜和谷歌這些上具備超大規模中心規模的企業自身對于服務器、存儲和網絡設備的需要充其量占據了整個市場的1/3左右,其余近70%的市場依舊靠的是這些傳統科技巨頭來支撐和運營。
更為關鍵的是,當云計算成為趨勢之時,傳統科技巨頭并非坐以待斃。它們除了以傳統方式支撐著多數傳統企業的運營之外,也在針對云計算推出整合的服務器、存儲、網絡及解決方案,這也是為何市場分析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注:Synergy一直在跟蹤云基礎設施設備市場,它選擇的廠商包括:硬件制造商惠普、思科、戴爾、IBM、EMC、聯想和甲骨文,軟件供應商微軟和VMware,以及其他一些提供構建云或管理云的云軟件供應商)很早就推出有關服務器、存儲、網絡設備和軟件的集合在一起的云計算數據中心設備統計的主要原因。而在這些統計中,惠普、思科、戴爾、微軟、EMC、VMware、甲骨文、聯想等這些傳統科技巨頭的競爭你來我往,進而促進和加速傳統科技巨頭在云計算產業中與亞馬遜和谷歌等的技術和市場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作為傳統科技巨頭的IBM、甲骨文、微軟等在云計算市場的增速相當迅猛并取得了斬獲。例如在過去的2014財年,IBM云業務增長幅度達到60%,今年其云業務有望超過77億美元;甲骨文最新財報顯示,其今年云業務的增速將超過專門的云服務提供商Salesforce達到23億美元;微軟更是按照營收計算已成為僅次于亞馬遜的云計算提供商,實際上在目前云計算市場中(主要是公有云)的前四大中,傳統科技巨頭已經占據兩席(微軟和IBM)。
另據市場研究公司451 Research今年發布的對1700家企業進行的調查報告稱,許多企業對公共-私有云的混合模式感興趣,在它們自己的服務器上運行最重要的商業應用,在需要的時候訪問IaaS提供商的服務。而通過利用混合云架構,50%的受訪者把應用/數據由公共云中遷移到私有云中,而混合云(主要是私有云)恰是傳統科技巨頭的優勢所在(因為亞馬遜、谷歌的云服務更多是公有云性質的服務),這意味著傳統科技巨頭在順應云計算市場需求的同時,在未來很可能會搶奪基于公有云服務的亞馬遜和谷歌等的市場份額。
實際上,在目前的云計算市場,以亞馬遜、谷歌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以微軟、IBM、HP、甲骨文、思科等為代表的傳統科技巨頭以及以AT&T、Verizon為代表的電信運營商企業已經形成公認的云計算的三大陣營,傳統科技巨頭毫無疑問已經成為云計算市場不可或缺的力量。
綜上分析,對于傳統科技巨頭,無論是在所謂遭受云計算沖擊的傳統業務,還是立足于未來的云計算市場的競爭中,絲毫沒有顯示出“行尸走肉”的一面,尤其是在云計算尚處在發展之時,就斷言這些傳統科技巨頭沒落顯然有失偏頗,甚至是不負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