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方興未艾的“云計算”技術,徹底顛覆了IT行業的面貌。怎么理解云計算技術,云計算技術又能為我們帶來什么?帶著諸多疑問,記者采訪了北京同創永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柯,請他從云計算平臺軟件從業者的角度談談這神奇的“云”。
啥叫云計算?朱柯打了個比方:以往企業做IT建設好比是“煙囪式”的建設,今天要建設一個業務應用,就買一套設備,一個應用就是一根煙囪,互相之間不連通,資源無法根據業務的變化實現動態調整,利用率很低。云計算則打破煙囪,改成“池子”的方式,把所有計算的資源整合成計算資源池,所有存儲的資源整合成存儲資源池。全部IT資源都變成一個個池子。再基于這些基礎架構的資源池上面去建設應用,以服務的方式去交付資源。這就是云計算的理念。
云計算按照其資源交付的范圍,可以分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種。整個交付范圍局限在企業之內,就是私有云。而諸如一些大廠商,有能力去運維一個超大的數據中心,實現資源面向公眾開放,這時候就叫公有云。還有的用戶既希望使用先進廠商的公有云,也想有一些安全保密的東西放在私有云中,合起來就是混合云。諸如銀行、國有企業這樣的用戶一般采用私有云,保障數據的安全性與保密性。而像阿里巴巴、亞馬遜、微軟這些IT界大廠商則構建了面向公眾的公有云數據中心。
節約人力物力財力
在朱珂看來,云計算可以很大程度上實現資源的集約化管理與使用。資源池化的方式是彈性可控、隨需應變的。云計算將原有獨享式的資源使用方式改為共享式的。通過虛擬化的技術打破應用間的藩籬,所有資源都放在一個大池子中。今天這個應用業務量上去了,資源就給它用;明天業務量回落了,資源再給別的業務用。一份資源,可以在不同的應用之間動態調整。所以原來需要兩臺機器才能干的事情,現在由于其工作時間是錯開的,只用一臺機器就可以了。而整個資源的維護管理,也不是某一個業務應用的運維人員就管自己的,而是有專人統一去管這個池子。按一個數據中心平均有4000個節點來算,從前大概得要二三十人去維護,現在建立云管平臺之后,甚至可以做到一個人管兩三千個都沒問題。監管控一體化的過程還能夠放到移動端去,讓相關人員在手機上就能隨時進行監控管理。
原來因為基礎架構的原因,很可能主機買了某個廠商的,存儲等就都得是這個廠商的。這讓用戶很難擁有好的價格談判能力,也不利于采購環節的高效、透明。而當基礎架構變成池子的時候,就意味著公司的技術、采購不一定局限某一個廠商。國內國外、一二三線的廠商的品牌都可以買。資源池化的方式對單一硬件可靠性的要求也沒那么高,數百臺機器里有一部分出問題了,也無大礙,可以馬上將應用遷移到別的資源上。這不僅為用戶節約了經費,也讓一些可靠性雖不及國外產品但擁有價格優勢的國內廠商品牌,在競爭中增添很多機會。
助力未來行業發展
最初云計算技術的開拓者,不是企業,而是諸如谷歌、百度、阿里等一些大的互聯網公司,他們迫切需要一個經濟劃算的基礎架構去支撐龐大的業務體量。新技術的采用、新的資源交付方式和運維模式的開創使互聯網行業改換了許多行業的面貌,也給IT行業自身帶來顛覆。朱柯認為,這種顛覆來自硬件與軟件兩個方面。上面提到云計算對國內硬件廠商的拉動,就是軟件的技術變革助推硬件產品發展的例子;同時,國內硬件廠商的崛起也可以促使用戶越來越多地使用國產軟件。軟硬件的發展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進而推動整個IT產業鏈的發展。
云計算技術為其他行業帶來的變革也是巨大而深刻的。朱柯的團隊曾幫助一個制造業的用戶做銷售管理業務的創新。他們希望知道自己的每一件產品在全國各地的銷售情況,誰賣的、賣到哪去,都要精確掌握。這就需要為每一件產品都做主數據的管理。沒有后端靈活的云計算架構和云管平臺,這幾乎是無法實現的。朱柯的團隊為他們建立了強大的計算能力,實現了銷售端的創新。現在這家公司又開始做供應商管理的創新,追溯回采購端,建立采購比價系統。這樣,企業的整個采購和銷售鏈條被打通了。如此大規模計算量的增加,卻不必發愁又要招二十幾個IT人員,增加數千萬元的IT投資了。這也為企業今后發展互聯網銷售的新模式打下堅實的基礎。
“很多傳統行業都非常歡迎從事云技術的公司為他們帶來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蛻變。”朱柯認為,云計算的前景無比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