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
互聯網+,“+”里面的“橫”,代表的是云計算能力的基礎設施,“豎”則代表具備垂直行業的解決方案。兩者組合,就是傳統企業通往互聯網+的轉型之路。
究竟如何向“互聯網+”轉型?幾乎每個傳統企業都在思考這一問題。
7月22日,阿里云的“云棲大會”上,阿里云事業群云計算業務總經理劉松給出這樣的答案,“互聯網+,‘+’里面的‘橫’,代表的是云計算能力的基礎設施,‘豎’則代表具備垂直行業的解決方案。”兩者組合,就是傳統企業通往互聯網+的轉型之路。
成立6年的阿里云,可以提供“橫”,而“云棲小鎮”則負責提供“豎”的能力。云棲小鎮是在阿里集團CTO王堅倡議下成立的一個聯盟,目前包括中軟、易華錄、恒生、中國電信、華數、埃森哲等200多家企業——它們可以提供政府、金融、電信、能源等行業的垂直能力,他們搭建了阿里云服務于傳統產業的云生態。
不過,這些布局只是阿里云的起點。
轉型之后,傳統企業具備了互聯網企業的開放、靈活、扁平特性,隨著這些傳統企業進入互聯網,“他們會在互聯網上留下軌跡、數據”,阿里云總裁胡曉明認為,“2-3年之后,大家會看到互聯網+的成果,傳統產業的轉型會推動數據產業的蓬勃發展。”
在胡曉明看來,數據是整個互聯網的能源。BAT模式的成功,歸因于“借助了互聯網用戶的授權數據”。而傳統產業的數據開放在互聯網上,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數據創業”,“這是我們希望推動的——數據中國。”胡曉明認為,數據中國會誕生“一萬個阿里巴巴”。
理想雖然美好,但現實過于骨感。即便是云棲小鎮里的志同道合者,也時常為自身轉型而憂慮,至于阿里云希望變革的傳統產業,還存在著太多諸如監管、利益鏈、體制流程等轉型障礙。
云棲大會之后,胡曉明、劉松等阿里云高管接受了記者采訪,他們描繪了數據中國的路線,以及這條道路的坎坷現狀。
云棲生態
《21世紀》:在云計算剛剛興起的時候,阿里云就成立了。在您看來,今天的云計算產業發展到哪個階段,云計算產業的價值是什么?
胡曉明:阿里云成立了6年,經歷了云計算的三個階段,2009-2011年是技術積累階段。2012-2014年,互聯網公司、小企業開始擁抱云計算。今年,互聯網+提出之后,推動了第三個階段——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政府、能源機構、醫療、金融開始轉型互聯網,使用云計算。云計算、互聯網,正在成為水、電一樣的基礎設施。
而在整個過程中,大家認識到了從“IT到DT”的轉變,所有人都意識到了數據是資源、能源。隨著云計算成為每個人、每個企業觸手可及的能力,2-3年之后,數據產業就會蓬勃發展,會推動比今天的互聯網創業更具有顛覆性的數據創業,會提高每一個行業的效率和體驗。
不過,云計算在實際發展中會遇到很大挑戰。傳統行業,以及IT硬件、軟件、服務集成商、渠道、業務開發者,整個產業鏈都需要調整定位,尋找新的價值、利益。我們現在要以云計算為基礎構建DT世界的應用場景,與產業鏈一起構建一個生態圈,合力推動這一轉型。
《21世紀》:能否舉個轉型的例子,介紹這一轉型的價值?
劉松:比如埃森哲,全球知名的咨詢分析機構,很多企業希望埃森哲可以為其打造一些管理、營銷方案。國內某手機廠商委托埃森哲為其打造一些基于互聯網的精準營銷方案,然而埃森哲擅長解決轉型問題,卻不擅長搭建IT架構、收集營銷數據。埃森哲找到阿里云,我們提供云平臺、大數據資源和能力,實現了這一手機廠商的需求。
還有很多案例,我們生態里目前有200多個合作伙伴,他們更了解行業需求,了解行業問題、規則,以及解決方案。阿里云為他們提供基礎設施,讓他們有更多的精力去專心解決行業問題。
三年之內,我們會發展2000家合作伙伴。
“數據中國”的挑戰
《21世紀》:接觸了一些阿里云生態里的企業,他們對于自身轉型存在一些困惑,比如,阿里云具體做什么,會不會讓合作伙伴失業?
劉松:云計算可以大幅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維護的效率,一些之前從事維護、建設工作的合作伙伴會比較困惑,其實他們更理解行業的轉型需求,云計算實際上是幫助跳出原來的底層思維,把精力放到業務創新和服務創新上,幫他們的客戶解決轉型問題。
事實上,阿里云過去積累了很多互聯網用戶,但金融、醫療、政府客戶的經驗都很少,我們平臺上目前有20個品類、50多個解決方案、200多個行業應用,我們會把解決方案的空間都留給合作伙伴。
至于阿里云做什么,不做什么,我們今天發布了《生態路線圖》,阿里不做硬件,我們做技術平臺、數據平臺、中間件,合作伙伴把解決方案做好。
此外,阿里云與眾安保險合作,向所有用戶免費提供一份云計算保險。該保險由眾安保險承保,保障范圍覆蓋數據安全、服務可用、硬件設備、網絡通信等多個層面,保費由阿里云全額承擔。后期如用戶遭遇損失,只需聯系阿里云客服反饋情況配合理賠即可。
《21世紀》:云計算不只是改變了這些合作伙伴,其實它更多改變了傳統企業的生產、銷售、管理模式,打破了整個利益鏈。如何面對這種改變帶來的阻力?
胡曉明:國務院最近公布了一則消息,全國有8.6萬個政府網站,屬于國務院部委的有3200家,剩下都屬于地方政府,但這些網站很少有放到云上的。事實上,這次摸底可以看出,國家對于云計算、數據開放很重視,只是任重道遠。
云計算帶來的價值很明顯。我們幫助浙江政府建設云平臺,基礎設施成本減少了52%,此外,還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原來每個局、廳都有自己的機房,自己的維護團隊,現在都集中到省里,政府決策效率也大幅提升了。銀行、能源,都能看到這些成效。
而且,當政府、傳統企業開放之后,會在互聯網上留下很多數據。以前,地方政府靠當地資源、土地,來吸引大企業,現在,政府可以通過數據開放吸引創業者。未來一定會有很多數據分析、挖掘、加工的人,數據創業的規模,會超出現在的互聯網創業。
實際上,我們當前社會的很多資源、時間,都消耗在中間的供貨、流通上,云計算就是打破這些環節,創造新的價值鏈。發改委在最近發布的《互聯網+行動綱要》中,對金融、能源、醫療行業的轉型,都有明確的指引、要求,這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通過數據創業帶動經濟發展,提高每個行業的效率和體驗,這就是數據中國。2-3年之后,數據創業就會開始爆發。如果真的有人因為固有利益而阻擋這種趨勢,我們只能說,沒有什么能阻擋云的腳步。
阿里云全球化
《21世紀》:除了國內布局之外,能否介紹下阿里云的全球戰略?
胡曉明:阿里云已經在美國建設第二個國際數據中心,歐洲、新加坡、中東迪拜、日本的數據中心也在籌備之中。
其實,阿里云進軍海外業務屬于拓荒者,之所以進軍海外,首先是市場需要:中國客戶要開展國際市場,海外客戶要進中國。第二,很多國際客戶認同DT時代,也需要阿里巴巴的技術,所以這些國家也希望阿里巴巴能出去。第三,滿足阿里巴巴集團其他業務拓展的需要。
當然還有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必須參與全球競爭。全球十大互聯網公司中國占三席,但是中國的軟件產業卻沒有什么話語權。云計算產業必須要參與全球競爭,不然我們對未來五年十年都沒有任何一點技術貢獻。
哪怕走出去過程中會遇到信任問題、文化問題,我們也要走出去。一帶一路的策略也給了我們很好的機會,我們需要向全世界,特別是美國的云計算廠商學習。
《21世紀》:考慮到下一步的發展,阿里云會獨立運作,IPO么?
胡曉明:阿里云是阿里巴巴集團的一部分,而且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阿里云會不會單獨上市,阿里云市值是多少,這個事情我真不知道。因為目前在全世界還沒有真正一家有規模的云計算公司。我們唯一看到的是亞馬遜公布的財務數據,52億美金的收入,10%的利潤率和一百萬客戶數,這是在美國市場。在中國市場我認為我們需要向美國那邊多學習,同時我們也加大了我們的全球化步伐,但是我真不知道該如何給阿里云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