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N,即內容分發網絡,本是一個低調的細分市場,存量市場不過50億人民幣,近期卻因為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BAT)等互聯網公司高調進入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5月23日,阿里云高調宣布“腰斬”CDN市場價格,殺了傳統CDN廠商一個措手不及。此后,騰訊、百度以及一眾中小CDN企業紛紛跟進“降價”營銷。但中國CDN市場的兩大寡頭——網宿、藍汛并未跟進這次“降價”。這兩大寡頭所占市場份額已經超過90%。
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他們的理由是雙方服務于不同的客戶,網宿、藍汛主要是為大客戶提供定制化服務,而互聯網企業如阿里騰訊做CDN要以給自身做好服務為前提,有余力時才能提供給市場,面臨種種局限,只能給小企業和新興企業提供標準化服務。
話雖如此,面對著像BAT這樣的“恐龍”挑戰者,誰能真的無動于衷?藍汛、網宿隨后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都承認BAT可能在某些方面——比如降低帶寬成本問題上實現顛覆,還希望借BAT聲勢將這個低調行業帶上風口。
至于阿里,則在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不諱言自己進入CDN就是沖著第一而來,而且以余額寶為例,稱顛覆就得從做小客戶開始,并且放言BAT自做CDN,就是因為CDN市場的傳統廠商無法滿足需求,定制化服務并無門檻,BAT能力更強,完全可以提供定制化服務。
相比之下,騰訊要低調得多,它在給財新記者的書面回復中更強調的是CDN已經進入了移動互聯網這樣新的用戶場景下——無疑,騰訊在這里更有發言權。
針尖對麥芒之下,誰說得更靠譜很難定論,但“價格戰”是美國已經走過的老路,在中國,CDN的開戰更像一場以營銷為導向的講故事。在實際市場中,產品是“定制化”還是“標準化”并沒有絕對的價格界限,或者即便過去有界線,未來也可能雙方的短兵相接變得模糊。CDN市場的新老玩家都明白,真正的較量還在未來:這是一個繼云存儲和云計算之后,又一個會被打掉普通服務利潤空間,要比拼增值服務能力的市場。
玩家們共同寄予希望的是市場本身的擴容。在增值服務和“CDN+”概念下,CDN市場擴容到數百億不是沒有可能。至少,大洋彼岸美國市場目前已經過了60億美元。而網宿的期望值是千億。
互聯網企業和傳統商家對標的是國外的亞馬遜和Akamai(美國最大商用CDN服務商),它們從自建CDN到輸出商用,正從業務和輿論各個層面對CDN市場發起猛烈攻勢,要從服務自身平臺的中小用戶起步改變規則,顛覆整個市場。
而傳統的CDN服務商網宿、藍汛看似招架,卻在這輪輿論熱潮之前“以攻為守”地開始在云計算等云全產業鏈布局。在固有服務大客戶的業務模式之外,它們開始通過和云服務商合作涉足中小企業。
有趣的是,在很多問題上,雙方即使有統一的認識,也有完全不同的業務路徑和解讀。比如針對中國寬帶采購成本高這一基礎背景,傳統CDN公司通過全球部署,通過時間差來節約成本;而互聯網公司則認為,可以基于自身業務對CDN的需求來推峰值,其他時段留給商用業務,從而超低成本運營。
近兩年來,阿里一直扮演著傳統產業挑戰者的角色,幾乎每個行業聽說阿里要進來,所有競爭者都要嚴陣以待。在CDN市場,阿里能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