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可謂沉悶之極,演講在舊金山芳草地藝術中心持續了近三個小時,全程平淡無奇,氣氛催人欲睡。數小時后華爾街媒體報道紛至沓來,“毫無亮點”、“無驚喜”、“無轟動性產品”等標題短語成為外界對本次WWDC的主要評價。
許多人發現,這些年來蘋果的保密文化似乎已沒有那么多秘密可言,無硬件和三大系統的升級在意料之中,就連One more thing的流媒體服務亦有不少人押中。更多人發現,WWDC2015的發布內容與大會主題”The epicenter of change”(變革的中心)似乎并不相符,除了系統升級、優化固定組件,繼續提高原有設備的用戶體驗之外,蘋果似乎已沒有別的高招了。若不是去年推出了Apple Watch,庫克今年恐怕難免遭人非議。
這就是庫克時代的蘋果公司,好在人們對此早就習以為常,不論投資者還是用戶,他們依舊對蘋果產品充滿信心,只是不乏一種失落感,這種失落感緣于蘋果文化的變遷和創新步伐的減慢。我們知道,蘋果文化曾在業界營造了一股近乎宗教式的狂熱,這主要得益于蘋果對舊有電子消費商品革命式的重塑,然而這種熱度正在逐漸消退。
庫克的做法似乎與傳統的硅谷精神背道而馳,多賣硬件多賺錢,少做折騰少惹事,悶聲發大財就成了蘋果如今最好的體現。有人說蘋果骨子里主要還是一個賣硬件為主的公司,這多少讓一些果粉難以接受。蘋果在PC端創造了Mac OS系統,在移動端發明了iOS系統,而且都大獲成功,怎么就成了一個賣硬件為主的公司呢?事實上,我們發現這種觀點不無道理,而且這與蘋果公司的歷史以及喬布斯的個人理念有著莫大關系。
蘋果公司誕生于硅谷風云變幻的年代,那時正值IBM與小巨人DEC公司決戰前夕。DEC的小型機是那個時代的主流產品,盡管低廉的價格和更大的商用范疇為其爭取到比IBM大型機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但電子計算終端在民用領域仍是一片空白。這讓熱衷于實現“人手一部計算機”的喬布斯興奮不已,同樣看到商機的還有蓋茨。
可以說喬布斯和蓋茨的初衷是相同的,都是希望在個人機時代能有一番作為,但蘋果與微軟后來的道路出現了分歧。Apple II在當時是定位于家庭電腦的個人消費產品,且取得了巨大成功,這為蘋果公司積累了原始資產。而微軟的實現方式則背靠IBM為其提供PC兼容機的操作系統席卷了個人電腦市場。后來的結局大家都知道,IBM PC制訂了行業標準,擊敗了DEC公司,同時也埋沒了蘋果電腦,喬布斯被迫辭職。至于微軟聯合英特爾壟斷兼容機產業那是后來的事。
蘋果、IBM、微軟之間的恩怨交織在喬布斯內心當中是一種怨念,甚至化作一股執念。喬布斯并沒有放棄之前的產品經營思想,他始終堅持由一個公司主導全部的軟硬件設計,這樣做出來的產品比IBM PC更加完美,這種“完美”就是后來人們熟知的用戶體驗。事實證明喬布斯軟硬結合的想法是對的,而且歷史也給了他第二次機會。
所以我們后來看到的蘋果產品,它們都以蘋果獨有的美學設計驚艷面世。但是結合歷史我們又發現,蘋果事實上和微軟一樣是一家有著技術沉淀的公司,它在操作系統層級上是有核心技術實力的,但喬布斯并沒有將這種核心競爭力分離出來,作為橫向整合的工具來使用(像微軟那樣圍繞操作系統做文章)。喬布斯到最后都沒有改變這一理念,那就是賣整個產品,軟硬件設計好一起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喬布斯做產品是有技術創新的,但他并沒有把技術當一回事,他認為技術創新就是為產品服務的。他的理念也影響了后來的蘋果公司,比如用人上,喬納森是設計人才,庫克是供應鏈人才,讓喬納森把產品設計好,再讓庫克把東西賣出去,這就是他想要的結果。
所以我們后來看到的蘋果公司為了繼續維持喬布斯時代的利潤最大化,他們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喬布斯之前賣產品的理念。至于后來果粉們覺得為什么蘋果這幾年在技術創新方面表現得越來越少,那是因為喬布斯本來就沒有為蘋果公司注入這種文化,這種狀況在Google Glass(雖然這個產品后來遭遇挫折)和微軟HoloLens等其他公司的創新性產品發布后顯示出明顯差異。
至此,我們并不能斷言蘋果的未來是“成也喬布斯,敗也喬布斯”,迄今為止蘋果作為全球最賺錢的公司之一,仍然穩坐著業界上游三巨頭的頭把交椅,這種格局在短期內不會改變。現在唯一能改變蘋果的是庫克。令人好奇的是,多年之后庫克為蘋果注入的又是一種怎樣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