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尼·羅曼提(IBM首席執行官)要大開殺戒了。”
前不久,IBM登上頭條,其裁員11萬人的消息瘋傳。盡管IBM中國官方回應稱“無稽之談”,但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卻顯得脆弱無力。
根據IBM發布的2014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IBM第四季度營收為241.1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73.85億美元下滑11.9%;凈利潤為54.8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1.85億美元下滑11.3%,營收已連續第11個季度下降。而中國作為IBM銷售表現最好的市場,營收也下降了1%。在財報發布后的電話會議中,IBM預計2015財年該公司每股收益為15.75美元到16.50美元,這一展望不及分析師此前預期。
營收增長跌跌撞撞的IBM引發了市場擔憂。去年5月,IBM首席執行官羅曼提曾公開承認IBM處于“困難時期”。事實上,自羅曼提在IBM走馬上任后,裁員傳聞頻出,出售資產常見,股價一直都沒什么起色。
裁員之外
IBM大規模裁員已不是第一次。
2014年2月,IBM宣布啟動“阿波羅計劃”,擬花費10億美元裁員1.3萬人。據悉,這是其2014年度“勞動力調整”計劃的一部分。時間追溯到更久以前,據國外媒體報道,進入2012年以來,IBM已經累計在美國和加拿大裁員1790人。
裁員,裁員,還是裁員。在以索尼、微軟、惠普、西門子為代表的老牌IT圈頻繁裁員的大背景下,IBM裁員并不突兀。
IT行業分析師梁振鵬認為,IBM裁員意在戰略轉型。他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分析,IBM現已轉向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移動互聯網技術領域,并開始有意識地剝離中低端層面的硬件業務,專注高端業務。因此,與低端硬件業務相關的員工、支撐部門和售后服務部門就會受影響。加之IBM在 2014年業績“慘淡”,為提升公司運營效率與競爭力,進一步壓縮成本,IBM也會走上裁員之路。
裁員只是一小步。相比之下,裁掉盈利低的“部門”,裁掉沒有用的“資產”,才是其轉型核心。
早在2004年,IBM就將其曾經引以為豪的PC業務出售給聯想,10年后,IBM又剝離了其x86服務器業務、半導體制造業務。這意味著x86服務器已無法帶給IBM足夠的利潤率。
“IBM面臨著很多不確定因素,尤其在連續多季度營收和凈利潤下滑后,股東對IBM信心漸失,裁員也是被迫之舉。”梁振鵬說道。
“云”的困惑
裁員的反面是招人。IBM中國官方表示,目前IBM正在全球范圍內展開更大規模的人員招聘,目標直指云計算、大數據及移動等新興領域。
“IBM已經拋棄了部分盈利能力低的業務,在新領域投入巨資,例如大數據和云計算,云計算將成為IBM的一個機遇。”羅曼提如是說道。
據IT界第三方評估機構Gartner在2014年發布的產業趨勢評估報告指出,IT業已進入到云時代,越來越多的IT基礎設施與商業應用將基于云架構實現。預計到2015年,云計算市場規模可達2500億美元。2016年,估計全球范圍內超過85%的新軟件、1/4的應用將有云版本。
事實上,IBM早已看中了云計算的曙光,2007年,IBM時任CEO彭明盛就和谷歌創始人之一埃里克·施密特創建了一個學術云。隨后,IBM在該領域收購不斷,2013年6月,IBM花費近20億美元收購了全球最大的私人控股云計算基礎架構提供商SoftLayer;與蘋果公司達成排他性合作,以運用雙方在各自市場中的領先優勢創建一類新型業務應用,通過將IBM的大數據與分析能力嵌入到iPhone與iPad中,以推進整個企業級移動市場轉型;IBM甚至斥資10億美元,以其創始人命名成立了IBM沃森業務技術集團。
資深IT行業分析師孫永杰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云計算主要服務于中小型企業,將解決方案放到云端以降低成本。而此前IBM一直專注于傳統大型企業業務,利率潤相對較高,在云計算低利潤率的語境下,IBM模式面臨很大挑戰。
面對規模超千億美元的云計算市場,IT巨頭們紛紛打出“物美價廉”的旗號。2006年就進入公有云市場的亞馬遜云服務已歷經了40多次降價;谷歌也不甘示弱,其去年下調的部分云計算功能價格,包括存儲、數據庫和網絡選項降價幅度高達23%-79%。“我們將繼續提高效率,為你降低成本。”谷歌產品管理副總裁布萊恩·史蒂文斯(Brian Stevens)曾說。
孫永杰指出,谷歌、亞馬遜等巨頭更多是通過價格戰占領市場。如果IBM繼續以“高大上”、高價格的形象打這場仗,勝算很小。若IBM降價,短期內其營收則會受到沖擊。因此,IBM能否接受,特別是IBM的股東能否接受其盈利模式的轉變,則顯得格外重要。
“目前IBM面臨非常激烈的同業競爭,隨著IT巨頭大舉進軍云計算領域,行業的平均利潤也日趨減少。盡管IBM在云計算業務投入很多,但該業務到底能給公司帶來多大的收益仍是未知數。”梁振鵬說道。
大象起舞
作為科技界的“百年老店”,轉型對IBM來說已不陌生。
“從奶酪切片機到改變一個國家的整個基礎設施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有些企業一夜之間就崩潰了,要避免這種災難,你就必須睜開雙眼,不斷尋找新機會。”時任IBM創新副總裁的伯尼·邁爾森如是說道。
以經營穿孔卡片數據處理設備、奶油切片機起家的IBM創立于1911年的紐約,在歷經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后,于 20世紀90年代陷入危機,1992年虧損達50億美元,瀕臨崩潰邊緣。是郭士納接過了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IBM內部實施改革,改變經營模式,將IBM由一個PC生產大戶轉型成為以服務和技術為支柱的企業。隨后郭士納的繼任者彭明盛在任職的10年中,沿著郭士納的軌跡,推動了IBM從硬件向軟件服務業繼續轉型。2012年,羅曼提接棒彭明盛,IBM迎來了新時代。進軍云服務和大數據,與蘋果合作,賣掉不掙錢的硬件制造業務……IBM猶如一條大船,隨風浪隨時轉換方向,只為最終安全著陸。
也許是被 IBM從2001至2010年十年間的高速增長所打動,一向對科技股十分謹慎的“股神”巴菲特于2011年第一季度開始購買IBM股票,并成為IBM第一大股東。巴菲特在接受采訪時直言,除了非凡的運營成就以外,他們的財務管理成就也同樣輝煌。“尤其是在最近幾年時間里,這家公司的財務靈活性有所改善。事實上,我覺得沒有哪家大型公司擁有更好的財務管理,這種本領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IBM股東所能享受的利益。”
事實上,巴菲特不僅樂于看到IBM回購股票的強大歷史,還在接受CNBC采訪時稱,現在美國商界是一個投資的好去處,尤其是那些“盈利表現非常良好、股本回報率很高、資本回報率很高以及正在迅速回購股票”的公司。而作為IBM的第一大股東,巴菲特對于資本回報率的熱衷也代表了千千萬萬IBM股東的心聲。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由此,IBM所有的目標都是最大限度地滿足股東需求。IBM2015年的業務重點仍舊直指每股收益表現的主要驅動力上,比如經營杠桿、股票回購和增長戰略。其中,花在回購股票、支付股息、并購交易上的資金共計近1000億美元。
梁振鵬直言,IBM已走入思維困境,職業經理人不斷對IBM做加減法,沒用的資產就賣掉,有用的資產就收購,在收購與出售業務之間循環往復。
“對于IBM有技術領先優勢的業務,不能因為營收出現短暫下滑就將其隨意出售。相反,IBM可以通過提升運營效率和生產線自動化水平,提高產品毛利率,控制成本的方式加強業務競爭力。如此高的資產剝離率對IBM來說是很危險的,自己做不好,收購了別人的業務難道就能做好嗎?”梁振鵬指出,IBM企圖依靠收購獲得外延式增長,然而這解決不了公司的生產效率、運營效率問題,提升不了公司的研發水平和產品創新能力。相比之下,只有通過內部經營改革取得內生式增長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孫永杰也認為,IBM需要改變商業理念,一味地將投資用于回購股票、提升股價、“取悅”投資者上并非明智之舉。今后,IBM應更多地基于市場需求做決策,將投資用于提升業務競爭力上。
“IBM曾經歷過多次轉型。這次轉型云計算也是大勢所趨,成敗暫無定論,一切都是時間問題。”孫永杰說道。
年逾102歲的IBM全球雇員達40萬人以上,業務遍及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只藍色大象曾是PC界的執牛耳者,而今在新時代的號角下,在IT時代的沖擊下,IBM仍需洗牌重新來過。
作為不愿變成螞蟻而后下臺的大象,IBM必須學會起舞,今后在這個舞臺上是否還會有IBM的身影,我們不得而知,只是郭士納那句話仍給IBM以信心。“我們也曾因犯下錯誤而深受其害,畢竟沒人是完美的,但本公司有一種驚人的恢復能力,這幾乎是前所未見、無與倫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