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民資進入銀行業肯定會帶來一定的鯰魚效應,但作用有多大還有待觀察,還是少談點顛覆,多在產品和推廣上下功夫才是上正道。
李克強總理視察騰訊旗下的民營銀行微眾銀行的新聞讓許多互聯網分析師高呼互聯網銀行的春天來了,仿佛依靠騰訊的微眾銀行就能解決儲戶收益低、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但以微眾銀行為代表的互聯網銀行,抑或叫民營銀行,問世的目標從來都不是對抗甚至顛覆以四大行為代表的傳統銀行。
微眾銀行拿到的牌照已不再值錢
很多人認為銀行是暴利行業,牌照被政府嚴格管制,拿到牌照的就能賺大錢。但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從1999年就開始處理四大行的1.4萬億元巨款壞賬,至今還在擦屁股。那時候牌照管制比現在還嚴格,可是當時的四大行不但不賺錢,還虧得需要中央政府救濟。可見牌照并不是銀行賺錢的核心要素。
四大行在新世紀能夠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是近15年以來國內GDP增速保持在年均10%左右。央行此前發布的報告指出,銀行利潤增長較快主要得益于宏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銀行業資產規模擴張。銀行業作為強周期性行業,與房地產一起成為經濟高速增長的直接受益者,也必將隨著GDP增速下滑開始走下坡路。
微眾銀行作為行業的一員,從拿到牌照開始,最應該考慮的不是顛覆四大行,而是如何對抗經濟下行的壓力。從政府口徑來看,銀行牌照制度管理將逐步放松,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的案例會越來越多,等數量多到一定程度,民營銀行面臨的最大問題就不是賺不賺錢了,而是活不活得下去。特別是遇到經濟危機,銀行受到的負面沖擊都是最直接的,雷曼兄弟的教訓這里就不多說了。
民營銀行顛覆四大行還只是幻想
大家都知道,銀行的三大業務是存、貸、匯,銀行的利潤主要來自利差。而從實際的數據來看,中國銀行的利差要低于美國,美國銀行的利差在多個年份超過4%,而中國第一大行工行的最高利差是2010年的2.35%。這也與美國銀行更市場化,貸款主要投向利率相對較高的中小企業和個人消費者,而四大行作為國有銀行必須考慮國家利益和社會效應,貸款大量投向國有企業有關。
中國四大行被認為暴利的一大原因是利潤絕對數值很大,但與資產總額相比,回報率就不是那么高了。以工行為例,2013年工行凈資產收益率為21.92%,遠不及百度公司的40.1%,以及騰訊的30.8%。所以可以說銀行業的利潤來自規模效應,因為體量大,所以利潤絕對數值高。
從這個角度看,微眾銀行30億元注冊資本相對四大行頂多就是一家市級分行的體量,盈利能力想趕超四大行還太早。
從銀行業務本身來看,微眾銀行等民營銀行吸收公眾存款就有諸多限制,比如微眾銀行主要吸收個人及小微企業存款,資金來源有嚴格限制,況且公眾對民營銀行的信心一時半會也不會建立起來,畢竟資金安全問題是存錢優先考慮的問題。另外,資金的投放效率決定了利潤的高低,這也是衡量銀行經營水平的主要標準之一,微眾銀行的經營范圍主要針對個人及小微企業發放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這可以說是跟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在競爭,在這個紅海市場能走多遠猶未可知。貸款的收益又進一步決定了存款利息的高低,這個循環民營銀行想走出去也很難。
互聯網是手段,不是制勝法寶
很多人認為微眾銀行等互聯網銀行沒有網點,直接通過線上辦理業務,能夠憑借這個優勢挑戰傳統銀行。這也太高估互聯網的作用了。
首先互聯網只是手段,只是經營手段的一種而已,鼓吹互聯網顛覆一切的人難道認為線上推廣、運營是零成本的嗎?PPG的故事或許有點遠,拉手凡客你們總聽說過吧?
其次,傳統銀行也一直在利用互聯網手段提高運營效率,四大行一直在逐漸降低對網點的依賴,工行統計稱其69%的業務已通過網上辦理。由此可見,把互聯網當做經營手段是所有銀行都在做的事,并不是微眾銀行的專利。鼓吹憑互聯網去顛覆四大行的人是不是該醒醒了?
民資進入銀行業肯定會帶來一定的鯰魚效應,但作用有多大還有待觀察,還是少談點顛覆,多在產品和推廣上下功夫才是上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