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留住人才是個長聊長新的話題,特別是對于中國人管理的企業來說,這個話題顯得似乎更加復雜一些。因為中國的文化歷史長,復雜程度可以算是全球最強的。所以對于阿里這樣由中國人管理的外企(美國雅虎和日本軟銀為其大股東且在美國上市,注冊地為國外),則讓人更加頭疼。
馬云在最早創建阿里的時候,對外宣稱的員工激勵方式就是所謂強大的“價值觀”和“夢想”,這個價值觀實際上一直說不太清楚,或許到今天看來就是跟著馬云有肉吃,或者確切點說是馬云有肉吃,大家有湯喝,不至于在互聯網這么高風險的創業環境中連西北風都喝不上,被餓死!這樣看來,跟隨馬云的員工無疑幸福感和榮譽感是比許多類似這樣的企業(外國資本、中國人管理)要高出許多。甚至現在“阿里員工”這四個字基本等同于“土豪”了,這次阿里股份增發更加印證了這一點。
新浪財經訊 北京時間10月4日凌晨消息,阿里巴巴(88.72, 0.62, 0.71%)(BABA)周五剛向美國證交會(SEC)提交文件稱,據多項員工激勵計劃,公司注冊的在外流通股將多出6592萬余股。據阿里股票周四收盤價和文件列舉的行權價計算,若當天售股阿里員工將因此稅前獲益41.6億元人民幣。阿里的這份S-8證管文件顯示,多出的6592萬3230股股票的來源有三大部分:2011年期權計劃,1999年以來激勵計劃(不包括第一部分)轉化為2014年計劃的部分,以及2014年IPO后激勵計劃,其中第三部分所占的比例最大,達4894萬4243股。
另外從公開的資料來看,招股說明書沒有提出具體持股員工數。究竟有多少員工持股?2007年阿里B2B業務上市,4900名員工持股,約占當年集團7000多員工總數的70%。7年后,阿里員工增加了15000余人,按50%的員工持股計算,阿里持股員工約為11000多人,上市后每人平均可套現將近42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591萬元。這意味著,阿里上市將誕生一萬多名千萬富翁。
實際上阿里IPO已經有萬名員工成為千萬富翁了,為什么還要再增發股份讓員工變得更加有錢呢?
這里有個“行權”的概念,IPO之后員工手上能夠行權的股份到期日分別為2014年的10月、11月以及2015年的1月、4月。這樣一來就很明顯了,現在阿里許多的員工出現離職潮是已經行權的成為千萬富翁的人,還有一波離職潮在年底和明年初。由于持股員工過多且財富過于巨大(千萬級),所以阿里即將面臨巨大的離職危機和這些人才離職之后進入阿里各個薄弱的競爭行業,于是乎才有了這次增發的做法。
只是通過錢就能夠留住這些人才么?恐怕難度還是有點大,可以來看看最早的馬云的十八羅漢中,除了馬云、蔡崇信、吳詠銘、金建杭、彭蕾、戴珊、蔣芳七位創始人已經入選“阿里合伙人”外,如今勉強算得上還活躍在阿里巴巴舞臺上的只有謝世煌一人。其中孫彤宇、金媛影、麻長煒、樓文勝、師昱峰或已休假,或頂著“顧問”之銜,早已無法插手阿里巴巴的具體事務。剩下的韓敏、饒彤彤雖職務在身,卻也遠離杭州阿里總部。只有周悅虹、盛一飛兩位乃在杭州的淘寶城辦公,但二者的職位都不算太高。
仔細品味這些早已在媒體眼前隱形的創始人的經歷,可以發現,他們中有些能力有限,有些職場坎坷,阿里從18人的小團隊發展到2萬多人的國際化大公司,在這一輪輪的更新換血中他們難免被“新進”力量所超越,以致于最終走向“邊緣化”。
或許對于阿里來說,價值觀已經不再可以留住新人,而老人們卻趕不上時代的變化,移動互聯網的新機遇給阿里這艘航母的挑戰太大,到現在阿里在騰訊的微信、百度的移動搜索都沒有太多突破,更別說來自小米這樣軟硬結合、智能硬件和物聯網、O2O的競爭而只能通過資本手段應對,收購回來的團隊和當年招募職業經理人一樣,或許他們才是阿里新的主人,那么對于耗盡青春締造了史上最大IPO的阿里集團,馬云似乎也沒有虧待他們,拿著千萬的資產在阿里之外闖出一片新的天地,不用在別人的光環下證明自己真正的實力和眼光,或許是這一萬多名阿里的千萬富翁們留不住的真正動力!
用錢,還是留不住人!而用心,似乎馬云和阿里已經心不在這些老員工的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