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檻極高,負重前行
誠然,云計算前途一片光明,但這塊肥肉對于大部分云計算供應商來說并不好啃:核心在于這是一場前期投資巨大且曠日持久的戰役,目前來看只有“電商+云計算”的商業模式是暫時跑通的。換句話說,亞馬遜及阿里巴巴能占據全球、中國云計算市場的半壁江山,絕非偶然。
當年,為了應對一年一度的“黑色星期五”電商大促銷,亞馬遜購置了數倍于平峰需求的服務器,大促結束后,這部分富余的算力就成了浪費,為了更好地利用資源,亞馬遜便迭代開發出了后來風生水起的AWS云服務。同樣,阿里巴巴也有極為類似的發展路徑,如果當年沒有創造出“雙十一”,阿里也就不需要購置過量的服務器資源,可能也就不會有如今的阿里云。
作為典型的重資產行業,云計算企業承擔著極高的折舊支出,金山軟件的財報顯示,金山云的毛利率大概15%,這么看優刻得能有30%的毛利率已屬不易(這不代表判斷金山云遜于優刻得)。如果沒有電商業務的反哺,無論阿里云還是AWS,可能都難形成目前的競爭優勢,即便是微軟跟騰訊,為了避免“失血過度”,這幾年在云計算領域的擴張也是相當謹慎和克制。優刻得的“平凡出身”,意味著在這條高門檻的賽道上或許不具備成為巨頭的基礎,未來的選擇便是在眾多第二梯隊的企業之中占據一席之地。
目前,云計算第二梯隊的玩家主要有騰訊云、AWS、金山云、百度云、華為云、微軟云、優刻得以及浪潮云,優刻得是在巨頭的夾縫中求生存。是否真如公司所言,其可以憑借“中立、第三方”的身份,走出阿里云跟騰訊云的包圍圈?我們不妨來看看云服務客群的特征:
對于廣大中長尾客戶來說,它們不在乎數據托管在哪家服務商身上,核心追求的是高性價比、高穩定性的標準化產品,因此首選一定是阿里云、騰訊云,前者勝在規模效應,后者勝在家境殷實。價格戰面前,優刻得這種體量的企業或許隨時會成為“炮灰”。
至于頭部客戶而言,多半會選擇打造自己的云服務,包括金山云、華為云等,優刻得在夾縫中生存并非易事。如果說金山云尚且能調動雷軍系的資源,華為云可借力通訊領域的優勢,對于優刻得,還有接下來即將IPO的浪潮云、青云等,它們或許面臨的是孤軍奮戰的局面。
馬太效應,強者恒強
作為云計算行業的先發者,它們所積累的成熟產品、市場、品牌、技術還有服務經驗,都是追趕者難以逾越的鴻溝。即便是阿里云,現階段無論在技術實力、生態系統還是架構設計理念上,尚且與亞馬遜、AWS存在較大差距。
不過慶幸的是,當前國內云計算領域仍有行政準入限制,AWS不允許獨立在國內開展數據中心服務,因此分別與光環新網、西云數據進行合作,這樣一來導致國內AWS的云服務無法與海外平臺互聯互通,使得無論在技術還是產品上,國內外AWS均存在差異。
同理,國內第二梯隊廠商與阿里云之間同樣有不小的差距。這幾年云計算行業的發展已出現明顯的馬太效應,前三大廠商和前五大廠商的市場占有率都在快速提升。
作為一個存在規模效應的行業,阿里云或許會成為國內第一家能夠持續大規模賺錢的云服務商,公司云服務收入的貢獻率已達約6.6%(2019財年)。因此,看好云計算行業的投資者確實可以研究下阿里巴巴的基本面,尤其是目前公司整體市盈率僅30倍左右。
對于第二梯隊的“玩家”而言,能夠突圍的廠商寥寥可數,長期來看騰訊云是機會最大的一家。對于騰訊來說,盡管沒有先發優勢,但微信所連接的12億用戶是它最寶貴的財富。企業能借助微信小程序及企業微信的平臺,降低云化過程中的學習成本、便捷性等各種障礙。自從騰訊在2018年10月宣布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的戰略轉型以后,云服務便成為公司未來10年最重要的抓手,我們有理由期待其奮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