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成為國內外關注的重點。工信部將信息通信領域監管重心由事前逐步轉向事中事后,并積極探索和推動市場信用管理機制的建設。其中,云服務行業信用管理工作在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和行業組織的多方努力下卓有成效,中國電信、中國移動、阿里云、騰訊云等11家企業率先獲得云服務企業AAA級信用認證。客觀來看,信用評價機制在云服務領域的具體實踐,對整個信息通信領域信用管理工作具有示范性意義。
信用體系受關注 國內外存在差距
從全球范圍來看,歐美發達國家的信用體系較為完善。目前,發達國家經過探索和實踐,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例如,美國建立了較為完備的信用法律法規體系,其信用體系發展主要依靠市場管理運作的信用模式,信用中介機構在其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大陸國家則建立了政府主導的社會信用體系,形成了覆蓋全國的社會信用信息網絡數據庫,保證信用信息高度集中。
國內建筑、互聯網金融等重點行業逐步建立正向信用管理機制。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相關要求,部分重點行業已經率先開展了信用管理工作。例如,建筑行業由中國建筑業協會開展了全國建筑行業AAA級信用企業評價工作;互聯網金融行業由中國中小企業協會信用管理中心發起,對互聯網金融平臺開展信用評級工作。目前,這些工作已經取得了積極的進展,為信用管理工作在更多行業的滲透和推進提供了借鑒。
云計算產業成熟 率先推行信用管理
進入成熟期的云計算產業,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實現了云服務信用管理體系的構建。
云計算市場增速較快,整體產業進入了成熟期。隨著云計算步入發展歷程中的第二個10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趨于穩定增長。但與此不同,我國云計算市場卻處于高速增長階段:2017年我國云計算整體市場規模達691.6億元,增速為34.32%;截至2018年12月,超過500家企業獲得了工信部頒發的云服務(互聯網資源協作服務)許可資質,預計未來幾年云服務市場仍將保持快速增長。
云服務市場管理重心向事中事后轉移。近年來,工信部將信息通信領域監管重心由事前逐步轉向事中事后,并積極探索和推動市場信用管理機制建設。2017年工信部公布了修訂后的《電信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工業和信息化部第42號令),落實了國務院“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有關要求。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失信名單和懲戒制度的明確提出,表明信用管理工作已成為工信部后續重要工作方向。
云服務行業協同治理機制初步形成。在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的指導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牽頭組織國內主流云服務商于2017年成立云服務經營自律委員會,有效促成了云服務行業多方參與的協同治理模式。2018年年初,云服務經營自律委員會正式發布《云服務經營自律規范》,重點明確了云服務技術合作和公平競爭方面的要求,從場地設施、合同票據、商標品牌、數據安全、SLA權責等方面進行了細化和規范。云服務企業合規經營工作得以量化評價,為建立信用評價體系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