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云計算行業動態 → 正文

云計算流派戰爭:硬件出身終失意,他們只是太老了

責任編輯:zsheng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9-01-22 10:13:59 本文摘自:DoNews

這是一場注定被載入史冊的戰爭,它不僅關乎這些參與者的生存狀況,還將極大程度影響人類技術發展的未來走向。

這也是一場終究無法被避免的戰爭,市場裹挾技術發展來到時間的十字路口,往左走和往右走必須要做出選擇。

同時,這還是一場規模空前的商業戰爭,技術發展議題的決定權幾乎完全交到了市場手里。參戰方的名字都被我們所耳熟能詳,亞馬遜,微軟,谷歌,阿里,IBM ,思科等。

盡管這些科技巨頭們業務不同,模式不近,但卻全部涌向了同一個賽道。市場根據他們的出身,將他們旗幟鮮明地分為了兩個流派:以亞馬遜、谷歌等互聯網公司為主的軟件流派和以IBM、惠普、思科等設備廠商為主的硬件流派。

馬太效應,強者恒強

云計算技術的日益成熟,應用范圍早已超出早期的線上客戶,眾多傳統行業的大型企業開始采用公有云的產品技術來支撐其關鍵業務的運營。由于云計算業務對關鍵技術和資金投入的依賴性,全球云計算玩家不斷集中成為鮮明的趨勢。

全球云服務市場呈現出“3A競爭格局”,即以亞馬遜、微軟和阿里為首的第一集團不斷擴張份額,在云服務領域顯示出其他廠商難以阻擋的發展態勢,壟斷超7成的市場份額。

由Gartner發布的全球公共云魔力象限向來被看作是產業風向標,他們給出了這場云計算領域商業戰爭勝負的答案:2017年還有14家云計算廠商入圍的全球公共云魔力象限,到了2018年,已有8家企業被剔出名單,象限內的企業數量陡降至6家。

大勢所趨之下前五位廠商所占市場總份額呈現出連年上升的趨勢,共同擠壓著余下廠商的生存空間。

顯而易見,在世界范疇內云計算市場存在著馬太效應,強者恒強。

誰是大腿,誰是后腿

據Gartner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以IaaS、PaaS和SaaS為代表的全球公有云市場規模達到1110億美元,增速29.22%。預計未來幾年市場平均增長率在22%左右,國際云計算市場依舊是一片蘊含著廣闊前景的藍海。

工業數據領域向來有著“M”和“I”的路徑選擇,M代表Manufacturing(制造業),I代表Internet。互聯網企業從用戶出發,硬件廠商從機器出發,I相對M所需的投資更小、適用的生產場景更多、操作更靈活。

業界的領頭羊亞馬遜自2006年起便已經涉足了云計算,微軟和阿里也在2008與2009年先后登臺亮相,十幾年的努力和競爭最終化為紙上的幾個數據,市場在用腳投票,軟件流派大獲全勝,亞馬遜牢牢坐穩老大交椅。近日,在媒體上公開的IDC 2018年上半年全球云市場調研數據足以證明這一點。

在這場云計算領域的商業戰爭中,科技巨頭一騎絕塵,率先摘取勝利果實。

IBM作為全球云服務廠商Top5中唯一的一家設備廠商,近年來排名不斷下跌,云服務領域誰是大象誰是后腿一目了然。

未能免俗的中國市場

當前中國云計算市場整體規模較小,與全球市場的差距仍在3-5年之間。但根據信通院去年8月發布的《云計算發展白皮書(2018年)》,我國的公有云市場近兩年來保持50%以上的年增長率,預計未來幾年仍將保持高速增長,行業前景可期。當前云計算的應用正從互聯網行業向政府、金融、工業、交通、物流、醫療健康等傳統同行業滲透,各大云計算廠商紛紛進軍。

但國際市場尚且存在馬太效應,包含在其中的國內市場自然也不能免俗。

與國際市場格局相似,國內市場也是只屬于五個人的游戲。

在中國市場,阿里份額接近50%,比國內第二名到第九名廠商的份額總和還要多。值得一提的是,國內市場的一到五號玩家所占份額高達73%。

而在廠商類型方面,國內市場則顯得更加極端。在國際市場上,硬件廠商尚有IBM這一根獨苗在苦苦支撐,但在國內的TOP 5上卻找不到任何一家設備廠商,均被軟件公司所占據。

如果說IBM尚且能喊出一句“我也為市場增速出了一份力”,那么國內雖然增速不斷放緩,但規模仍就穩步上升的市場則徹底和硬件廠商們沒有一點關聯了。

悲涼的幕布之下,我們不禁想弄明白:硬件巨頭們到底怎么了?或許答案正如馬化騰開會時說的那句“不是你錯了,只是你太老了。”

不同的道路

其實自踏上賽道那一刻起,代表著互聯網的軟件公司與代表著傳統IT的硬件公司所選擇的方向就不盡相同,前者選擇了自主研發,后者則選擇Openstack。或許如今的結果,自擲出硬幣之時起便有所注定。

例如亞馬遜、微軟等公司,往往在立項之初便構想出了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的預想,時至今日它們都擁有自己研發的云計算操作系統,并將之實際應用在業務中。自行研發系統雖然有著開發周期長、開發難度高、資金投入大等劣勢,但優點也顯而易見:

著眼當下,開發操作系統的動力來源于企業自身的需求,因此開發成功的系統往往能夠充分、真實地反映企業的實際業務需求,并迅速地滿足這一需要,針對性強使用效率高,并且安全性也有充足的保障;遠觀未來,從框架到前臺、后臺均由自身一手開發的系統,在升級、擴充、優化方面靈活性極高。

與之相對應的,廣大硬件廠商因為不具備云計算自主研發技術,往往將開源的Openstack技術當做救命稻草,IBM、AMD、英特爾、戴爾、惠普等知名硬件廠商都曾投入其懷抱之中。

OpenStack是一堆架構而非服務,而公有云作為一項服務,在面向客戶的軟件背后作為支撐的,是強大的運營能力。

在規模上,OpenStack和亞馬遜等商業云仍有著巨大差距;在持續運營能力上,可用性、穩定性、易用性等方面也略顯不足;在后續維護上,其更無法解決與開源項目的協調問題,不具備擴展性。

因此Openstack技術固然適合做云計算,卻并不適用于公有云市場,這也是其自身特性所導致的必然結果。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當初那些選擇了OpenStack的硬件公司要么日漸式微,要么黯然離場。時至今日,前五名的榜單上唯有IBM一家苦苦支撐。

歸根結底,云計算業務的核心競爭力還是軟件,軟件公司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更多的還是他們這幾年來所積累的理念與經驗的外部具象化。借助Openstack的廠商或許可以投機取巧暫且跟上第一梯隊的步伐,但在下一個彎道來臨之時,注定會被再次甩在身后。

不同的基因

或許在廣大硬件廠商們做出選擇之時,也曾在自主研發這個選擇上舉棋不定,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這和代表著傳統IT行業的硬件廠商自身基因上的劣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條條大路通羅馬是不假,然而抵不上有人出生在羅馬。

互聯網公司基本上都是天生長在云上的,無論是電商還是社交軟件或者大型游戲,這些都是天然的云計算能力,時刻都在歷經這些巨額流量洗禮的互聯網公司在進行云計算服務時自然得心應手。

在云計算市場上始終名列前茅的亞馬遜是電商平臺,近幾年來迅猛直追阿里也是電商平臺。無論是國內的雙十一還是618,亦或是國外的黑色星期五,其前后一段時間內積累的巨大購物意愿往往會在一天之內得到盡情釋放,往往會為服務器帶來巨大的挑戰,使各大電商不得不對其服務器進行持續不斷的升級。

另一方面,企業選擇云計算服務的在意點是“安全”,否則稍有不慎,往往核心資料會損失殆盡。電商起家的互聯網公司往往都是率先解決了“錢”的安全問題,“數據”的安全自然也就有了保障。

社交軟件或是大型游戲的運營,同樣可以為互聯網公司的云計算業務奠定基石。它們服務器所承載的負荷峰值或許不如電商網站,但需要保障絕對的穩定性,對于各種突發狀況早已屢見不鮮,擁有了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

對于這些,站立在地面上的硬件公司只能抬頭仰望,卻舉目見云,不見希望,沒有類似運營經的他們一但遇到大規模面向用戶的項目,就會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銜尾蛇的尷尬

除了自身能力問題之外,對于硬件廠商來說,最為尷尬的一點在于若是大力發展云計算,勢必與自身原有的業務產生沖突。就像一條不斷吞噬自己的銜尾蛇,憑借吞噬自己的身體成長。在古老的煉金術領域,銜尾蛇表征著物質的循環,但在這里它象征的寓意顯然不是形成業務閉環那么美好。

在傳統硬件模式的架構下,如果需要更高處理能力或是更大存儲空間,用戶通常會選用縱向擴充模式,也就是采購更高級、更強大的服務器來實現,比如選擇大型服務器或高端小型機。隨著應用規模越來越大,用戶便不得不選擇再次升級硬件設備。

新客戶源源不斷涌入,舊客戶需要持續升級,作為設備供應商,以硬件產品為利潤來源的設備公司自然十分樂意看到這一幕。

但當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轉向云計算,必定會對傳統硬件廠商們造成重創——如果用戶紛紛投向云計算懷抱,不再進行硬件設備采購,取而代之的是采購云計算供應商提供的服務,設備商們的飯碗也就不保了。

無論是Amazon還是Google,他們開始創建云計算的初衷都是為了能夠降低硬件平臺的成本,使用標準化、低成本的硬件,然后通過軟件方式進行橫向擴展來構建一個大型而且穩定的計算平臺。當用戶將數據統一保存到云服務商的機房,云服務商便會采用虛擬化等技術來提高硬件設備的使用率,例如2006年英特爾IT部門采用虛擬化后,服務器整合比是8:1。

不僅僅是傳統硬件廠商,轉型云計算的硬件廠商則更為尷尬,前者有硬件技術與制作工藝作為護城河,但后者發展云計算則有種自毀長城的味道。

互聯網公司做云計算是基于自身基礎業務而展開的多元化,而硬件公司做云計算,則需要懷著壯士斷臂的信念犧牲自己已有業務——不僅每多一個云服務客戶就會少一個硬件客戶,而且和更新頻繁利用率、利潤雙高的硬件相比,云不僅便宜而且利用率還低。互聯網公司們沒能奪走的優質用戶卻被他們自己趕走了

上市公司最看重的便是利潤,自然不會輕易去做賠本的買賣,所以許多硬件廠商在發展云計算的戰略決策上會舉棋不定,猶豫不決,最終錯失良機,逐漸退出云計算的歷史舞臺。

自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會首次提出云計算概念之后,軟件公司與硬件公司之間這場戰爭已經持續了13年之久了,即將以代表著互聯網的軟件公司們的勝利而拉下帷幕。

這是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敗者或許敗得心存不甘,但勝者絕對勝得理所當然。

關鍵字:硬件云計算

本文摘自:DoNews

x 云計算流派戰爭:硬件出身終失意,他們只是太老了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云計算行業動態 → 正文

云計算流派戰爭:硬件出身終失意,他們只是太老了

責任編輯:zsheng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9-01-22 10:13:59 本文摘自:DoNews

這是一場注定被載入史冊的戰爭,它不僅關乎這些參與者的生存狀況,還將極大程度影響人類技術發展的未來走向。

這也是一場終究無法被避免的戰爭,市場裹挾技術發展來到時間的十字路口,往左走和往右走必須要做出選擇。

同時,這還是一場規模空前的商業戰爭,技術發展議題的決定權幾乎完全交到了市場手里。參戰方的名字都被我們所耳熟能詳,亞馬遜,微軟,谷歌,阿里,IBM ,思科等。

盡管這些科技巨頭們業務不同,模式不近,但卻全部涌向了同一個賽道。市場根據他們的出身,將他們旗幟鮮明地分為了兩個流派:以亞馬遜、谷歌等互聯網公司為主的軟件流派和以IBM、惠普、思科等設備廠商為主的硬件流派。

馬太效應,強者恒強

云計算技術的日益成熟,應用范圍早已超出早期的線上客戶,眾多傳統行業的大型企業開始采用公有云的產品技術來支撐其關鍵業務的運營。由于云計算業務對關鍵技術和資金投入的依賴性,全球云計算玩家不斷集中成為鮮明的趨勢。

全球云服務市場呈現出“3A競爭格局”,即以亞馬遜、微軟和阿里為首的第一集團不斷擴張份額,在云服務領域顯示出其他廠商難以阻擋的發展態勢,壟斷超7成的市場份額。

由Gartner發布的全球公共云魔力象限向來被看作是產業風向標,他們給出了這場云計算領域商業戰爭勝負的答案:2017年還有14家云計算廠商入圍的全球公共云魔力象限,到了2018年,已有8家企業被剔出名單,象限內的企業數量陡降至6家。

大勢所趨之下前五位廠商所占市場總份額呈現出連年上升的趨勢,共同擠壓著余下廠商的生存空間。

顯而易見,在世界范疇內云計算市場存在著馬太效應,強者恒強。

誰是大腿,誰是后腿

據Gartner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以IaaS、PaaS和SaaS為代表的全球公有云市場規模達到1110億美元,增速29.22%。預計未來幾年市場平均增長率在22%左右,國際云計算市場依舊是一片蘊含著廣闊前景的藍海。

工業數據領域向來有著“M”和“I”的路徑選擇,M代表Manufacturing(制造業),I代表Internet。互聯網企業從用戶出發,硬件廠商從機器出發,I相對M所需的投資更小、適用的生產場景更多、操作更靈活。

業界的領頭羊亞馬遜自2006年起便已經涉足了云計算,微軟和阿里也在2008與2009年先后登臺亮相,十幾年的努力和競爭最終化為紙上的幾個數據,市場在用腳投票,軟件流派大獲全勝,亞馬遜牢牢坐穩老大交椅。近日,在媒體上公開的IDC 2018年上半年全球云市場調研數據足以證明這一點。

在這場云計算領域的商業戰爭中,科技巨頭一騎絕塵,率先摘取勝利果實。

IBM作為全球云服務廠商Top5中唯一的一家設備廠商,近年來排名不斷下跌,云服務領域誰是大象誰是后腿一目了然。

未能免俗的中國市場

當前中國云計算市場整體規模較小,與全球市場的差距仍在3-5年之間。但根據信通院去年8月發布的《云計算發展白皮書(2018年)》,我國的公有云市場近兩年來保持50%以上的年增長率,預計未來幾年仍將保持高速增長,行業前景可期。當前云計算的應用正從互聯網行業向政府、金融、工業、交通、物流、醫療健康等傳統同行業滲透,各大云計算廠商紛紛進軍。

但國際市場尚且存在馬太效應,包含在其中的國內市場自然也不能免俗。

與國際市場格局相似,國內市場也是只屬于五個人的游戲。

在中國市場,阿里份額接近50%,比國內第二名到第九名廠商的份額總和還要多。值得一提的是,國內市場的一到五號玩家所占份額高達73%。

而在廠商類型方面,國內市場則顯得更加極端。在國際市場上,硬件廠商尚有IBM這一根獨苗在苦苦支撐,但在國內的TOP 5上卻找不到任何一家設備廠商,均被軟件公司所占據。

如果說IBM尚且能喊出一句“我也為市場增速出了一份力”,那么國內雖然增速不斷放緩,但規模仍就穩步上升的市場則徹底和硬件廠商們沒有一點關聯了。

悲涼的幕布之下,我們不禁想弄明白:硬件巨頭們到底怎么了?或許答案正如馬化騰開會時說的那句“不是你錯了,只是你太老了。”

不同的道路

其實自踏上賽道那一刻起,代表著互聯網的軟件公司與代表著傳統IT的硬件公司所選擇的方向就不盡相同,前者選擇了自主研發,后者則選擇Openstack。或許如今的結果,自擲出硬幣之時起便有所注定。

例如亞馬遜、微軟等公司,往往在立項之初便構想出了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的預想,時至今日它們都擁有自己研發的云計算操作系統,并將之實際應用在業務中。自行研發系統雖然有著開發周期長、開發難度高、資金投入大等劣勢,但優點也顯而易見:

著眼當下,開發操作系統的動力來源于企業自身的需求,因此開發成功的系統往往能夠充分、真實地反映企業的實際業務需求,并迅速地滿足這一需要,針對性強使用效率高,并且安全性也有充足的保障;遠觀未來,從框架到前臺、后臺均由自身一手開發的系統,在升級、擴充、優化方面靈活性極高。

與之相對應的,廣大硬件廠商因為不具備云計算自主研發技術,往往將開源的Openstack技術當做救命稻草,IBM、AMD、英特爾、戴爾、惠普等知名硬件廠商都曾投入其懷抱之中。

OpenStack是一堆架構而非服務,而公有云作為一項服務,在面向客戶的軟件背后作為支撐的,是強大的運營能力。

在規模上,OpenStack和亞馬遜等商業云仍有著巨大差距;在持續運營能力上,可用性、穩定性、易用性等方面也略顯不足;在后續維護上,其更無法解決與開源項目的協調問題,不具備擴展性。

因此Openstack技術固然適合做云計算,卻并不適用于公有云市場,這也是其自身特性所導致的必然結果。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當初那些選擇了OpenStack的硬件公司要么日漸式微,要么黯然離場。時至今日,前五名的榜單上唯有IBM一家苦苦支撐。

歸根結底,云計算業務的核心競爭力還是軟件,軟件公司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更多的還是他們這幾年來所積累的理念與經驗的外部具象化。借助Openstack的廠商或許可以投機取巧暫且跟上第一梯隊的步伐,但在下一個彎道來臨之時,注定會被再次甩在身后。

不同的基因

或許在廣大硬件廠商們做出選擇之時,也曾在自主研發這個選擇上舉棋不定,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這和代表著傳統IT行業的硬件廠商自身基因上的劣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條條大路通羅馬是不假,然而抵不上有人出生在羅馬。

互聯網公司基本上都是天生長在云上的,無論是電商還是社交軟件或者大型游戲,這些都是天然的云計算能力,時刻都在歷經這些巨額流量洗禮的互聯網公司在進行云計算服務時自然得心應手。

在云計算市場上始終名列前茅的亞馬遜是電商平臺,近幾年來迅猛直追阿里也是電商平臺。無論是國內的雙十一還是618,亦或是國外的黑色星期五,其前后一段時間內積累的巨大購物意愿往往會在一天之內得到盡情釋放,往往會為服務器帶來巨大的挑戰,使各大電商不得不對其服務器進行持續不斷的升級。

另一方面,企業選擇云計算服務的在意點是“安全”,否則稍有不慎,往往核心資料會損失殆盡。電商起家的互聯網公司往往都是率先解決了“錢”的安全問題,“數據”的安全自然也就有了保障。

社交軟件或是大型游戲的運營,同樣可以為互聯網公司的云計算業務奠定基石。它們服務器所承載的負荷峰值或許不如電商網站,但需要保障絕對的穩定性,對于各種突發狀況早已屢見不鮮,擁有了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

對于這些,站立在地面上的硬件公司只能抬頭仰望,卻舉目見云,不見希望,沒有類似運營經的他們一但遇到大規模面向用戶的項目,就會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銜尾蛇的尷尬

除了自身能力問題之外,對于硬件廠商來說,最為尷尬的一點在于若是大力發展云計算,勢必與自身原有的業務產生沖突。就像一條不斷吞噬自己的銜尾蛇,憑借吞噬自己的身體成長。在古老的煉金術領域,銜尾蛇表征著物質的循環,但在這里它象征的寓意顯然不是形成業務閉環那么美好。

在傳統硬件模式的架構下,如果需要更高處理能力或是更大存儲空間,用戶通常會選用縱向擴充模式,也就是采購更高級、更強大的服務器來實現,比如選擇大型服務器或高端小型機。隨著應用規模越來越大,用戶便不得不選擇再次升級硬件設備。

新客戶源源不斷涌入,舊客戶需要持續升級,作為設備供應商,以硬件產品為利潤來源的設備公司自然十分樂意看到這一幕。

但當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轉向云計算,必定會對傳統硬件廠商們造成重創——如果用戶紛紛投向云計算懷抱,不再進行硬件設備采購,取而代之的是采購云計算供應商提供的服務,設備商們的飯碗也就不保了。

無論是Amazon還是Google,他們開始創建云計算的初衷都是為了能夠降低硬件平臺的成本,使用標準化、低成本的硬件,然后通過軟件方式進行橫向擴展來構建一個大型而且穩定的計算平臺。當用戶將數據統一保存到云服務商的機房,云服務商便會采用虛擬化等技術來提高硬件設備的使用率,例如2006年英特爾IT部門采用虛擬化后,服務器整合比是8:1。

不僅僅是傳統硬件廠商,轉型云計算的硬件廠商則更為尷尬,前者有硬件技術與制作工藝作為護城河,但后者發展云計算則有種自毀長城的味道。

互聯網公司做云計算是基于自身基礎業務而展開的多元化,而硬件公司做云計算,則需要懷著壯士斷臂的信念犧牲自己已有業務——不僅每多一個云服務客戶就會少一個硬件客戶,而且和更新頻繁利用率、利潤雙高的硬件相比,云不僅便宜而且利用率還低。互聯網公司們沒能奪走的優質用戶卻被他們自己趕走了

上市公司最看重的便是利潤,自然不會輕易去做賠本的買賣,所以許多硬件廠商在發展云計算的戰略決策上會舉棋不定,猶豫不決,最終錯失良機,逐漸退出云計算的歷史舞臺。

自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會首次提出云計算概念之后,軟件公司與硬件公司之間這場戰爭已經持續了13年之久了,即將以代表著互聯網的軟件公司們的勝利而拉下帷幕。

這是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敗者或許敗得心存不甘,但勝者絕對勝得理所當然。

關鍵字:硬件云計算

本文摘自:DoNews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浮梁县| 若尔盖县| 郎溪县| 石首市| 涟水县| 长海县| 大埔县| 秭归县| 吉林省| 德化县| 平江县| 蒙城县| 蒙山县| 鲜城| 郯城县| 泾阳县| 呼玛县| 邹城市| 临汾市| 上高县| 虞城县| 三台县| 武胜县| 应城市| 苍山县| 扬中市| 栖霞市| 岳西县| 大同县| 铜川市| 浏阳市| 舟山市| 贵南县| 南平市| 密山市| 治多县| 德令哈市| 镇平县| 夏津县| 肥东县| 蛟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