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器虛擬化剛剛普及時,IT管理者們并不總是歡欣鼓舞的,他們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奇葩問題,比如只是因為版本號的問題,就無法安裝操作系統,或是突然發現某個服務器硬件的驅動不被虛擬化環境支持,VMware與Hyper-V之間的競爭也讓IT管理者們感到困惑。
可怕且具有爭議性的地方在于,類似的問題往往都是在新技術應用后才發現的,服務器虛擬化如此,云計算也是,這成為很多企業CIO及IT經理們焦慮的源頭:我怎么能確定“云計算不會出現嚴重的問題,導致我丟掉工作”?
CIO焦慮些什么? 都在談的云計算,為何讓我覺得焦慮?
Q1 說服業務部門支持云計算 “太費力!”
“說服業務部門支持我們去做云計算太費力,他們不明白,云計算和現在的IT有什么不同,他們又能夠有什么獲益,以及‘為什么要花這么多的錢做云計算?”這位在蘇州負責上萬人制造企業的CIO認為,企業的業務部門不關心什么云計算,他們就是認為每個月出報表的速度太慢了,ERP太慢了,好像唯一比較快的就是RTX和電子郵箱,但那些應用服務器都是外網的。”
說服業務部門支持IT部門的工作本身就已經非常困難,云計算這種聽起來云里霧里的,并且對IT架構、IT使用模式做出較大改變的改造,更容易造成業務部門的排斥:“為什么要我們自己去申請服務器?我們又不懂!”
正如某大型多元化集團的CIO所言:“傳統企業決策者、管理者對于新技術新商業模式天然的漠視。”雖然他自己很清楚“云計算是大勢,亟待解決大企業原有數據中心龐大、復雜的運維問題,以及設備老化問題”。
Q2 企業規模龐大或架構零散 變革太費力
在某些企業,企業IT體量太大,以云計算去改變現有IT架構太過繁冗,有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就像某交通行業企業的CIO所說:“交通企業的體量通常太大,信息化建設已經趨于成熟,再轉向云計算的方式是有困難的。”
與此同時,一些企業在實踐云計算時,被過于復雜和分散的企業業務單元所阻礙,大量重復建設的IT基礎設施和數目繁多的數據中心“萬國博覽會”,導致業務整合、IT融合都過于費力,更不用提推動云計算戰略了,就像前述某集團CIO所說:“多元化大型企業下屬的企業數目多,很多系統都是各自為政,云和大數據從總的來說是做“資源整合”, IT治理、數據治理對于實現大數據是至為關鍵的一步。”
Q3 誰先上,誰后上,平衡必須有術!
即使業務部門與IT部門達成一致,決定開展企業IT基礎架構的云化工作,“誰先上,誰后上”的平衡問題卻常常困擾CIO,因為有些業務部門的同事并不認可公有云,還不能完全接受,而有一些必須在私有云上承載的業務應用,卻有人認為“公司內部IT資源緊張,速度太慢,為什么不去公有云?”
一般來說,大企業OA、培訓、銷售管理等更適合采納公有云,ERP等核心應用更適合采納私有云,但關鍵是“CIO需要看到更多行業的云端應用案例以及需要成熟的私有云、混合云建設方案”。
Q4 技術日新月異 云計算人才很難找到
經過持續多年的發展,云計算IaaS、PaaS、SaaS的三層架構已經日趨成熟,但是圍繞著云計算,硬件、軟件、服務和開發工作都在持續的變化,融合基礎架構剛剛火了兩三年,現在又是超融合架構的天下;每家公有云平臺的思路和使用方式都不同,熟悉了一個不一定熟悉其他的;即使是CDN這樣看起來平常的技術,現在都有云CDN出現,更不用提越來越多的云生態下的初創公司提出的新技術、新主張了。
“云計算人才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找,他們往往都比較專注于單一領域,很難完整的覆蓋整個云體系,可以說,云計算架構師是個非常緊缺的人才,缺口非常大。”面對每隔一段時間就冒出來的新概念,對整個IT體系都能熟悉,并且融會貫通,是CIO非常艱巨的挑戰。
Q5 新人輩出 80后乃至90后產生沖擊
某國有集團CIO曾經慨嘆:“誰也沒預料到,一個突如其來的90后,會對整個團隊產生如此大的沖擊!”
“在此后半年多的時間里,類似的情況多有發生,我們雖然一直在不斷的更新IT系統,但好像與云計算的時代及我們的90后員工總是合不上拍,這讓我感到非常困惑,一直在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愛我的工作,但我真的還合適么?”
山東濟南,這位國有企業的CIO在某次CIO聚會說下這番話的時候,鴉雀無聲,在座的數位CIO和IT經理、信息處主任,雖然頭銜不同,企業業務各異,但是都對這位趙姓CIO的感想深有體會,“其實不是我們不努力,不與時俱進,但是有些地方總是抓不住重點,加上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虛擬化等于云計算的這種事情,在我們這里沒少發生。”
無獨有偶,一位當地工業企業的CIO說到,在電子商務、互聯網+、O2O的沖擊下,看著阿里云、亞馬遜AWS、微軟Azure做的風生水起如雷貫耳,又每天聽著什么BYOD、超融合、一體機、云協作、共享云被炒得火熱,他們有時候也覺得很困惑。
CIO如何排解憂慮? 選擇靠譜的云伙伴
1. 是否能夠滿足企業私有云的需求,私有云是混合云和整個企業云戰略的基礎,提供云基礎架構、私有云管理、云客戶端以及引入開源的私有云平臺的合作伙伴是更具價值的。
針對工作負載和關鍵業務應用,戴爾的ASM私有云方案可以整合異構資源,提高現有資源利用率,并基于所有現有資源實現 IT 服務的集中化性能監控、訪問控制和自動化交付,最大限度降低應用部署時間,以及云管理的難度和復雜性,滿足不同使用者對 IT 服務的需求。
2. 是否擁有清晰、有效的統一云戰略,從而向企業用戶交付一系列完整的、安全的云計算專業服務,這能夠保證在任何的行業、客戶中,云供應商所交付的服務水品是一致的、體系結構是完整的、并可以隨著業務需求的變化而不斷滿足需求。
戴爾的“任意云”戰略,能夠模塊化地、經濟高效優化現有IT架構,滿足各種工作負載、傳統應用和新應用的需求,實現從傳統IT向云計算的平滑過渡。同時綜合各種云服務和資源,滿足現有應用和新應用對于IT服務自動化的需求,讓云成為業務突破創新的支點。
3. 與合作伙伴一同提供多樣化的混合云服務,在云時代,沒有任何一家供應商可以“通吃”,不僅IaaS、PaaS、SaaS三個層面各有優秀的代表性企業,即使是只在IaaS層面,跨云管理、混合云負載優化等應用領域都有強大的獨樹一幟的創新型企業。
戴爾不僅通過與Microsoft、VMware、有云、翼云等云合作伙伴的合作,為最終用戶提供更多混合云解決方案選擇,而且在2016數博會期間,戴爾、東軟、FIT2CLOUD、航天云宏、Pivotal、UnitedStack有云、VMware中國研發中心、XSKY、英方、YottaCLOUD優特云共10家國內外企業,一起成立了“未來就緒企業云聯盟”。其發起的宗旨來看,就是為中國用戶帶來更優秀的混合云解決方案,共同為混合云的客戶和潛在客戶提供包括咨詢、部署、培訓和技術支持等一系列服務及產品,共同推動混合云在中國市場的發展。
4.能否提供靈活多樣、品質可靠的硬件基礎設施, 在“軟件定義一切”的大浪潮下,硬件架構的靈活性決定了是否能獲得更多的軟件定義靈活性,從傳統的通用架構 (機架、塔式、刀片服務器),到融合基礎設施(類似Dell PowerEdge VRTX, PowerEdge FX2),再到超融合架構(戴爾XC系列和EMC VxRail) 。
戴爾長期以來以x86開放架構為基礎構建了完整的數據中心產品線,久負盛名的PowerEdge服務器已經發展到第13代,搭配新一代Intel Xeon E7 V4 處理器的PowerEdge R930加上搭載Intel Xeon E5v4系列處理器的R830四路機架服務器為企業提供業界領先的穩定虛擬化聚合與核心服務器,加上搭載Intel Xeon E5v4系列處理器的PowerEdge FC830及PowerEdge M830刀片式服務器則是模塊化服務器的代表性產品。
5.是否積極參與到開源社區中去,并對新的業務負載類型有著極強的敏感性,云計算的發展伴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社交與物聯網的發展,其中涉及到了大量的開源社區產品,比如Hadoop、Spark、OpenStack等,同時也涌現出了新興的諸多業務負載,比如說Docker。
戴爾長期以來積極支持開源社區,不僅在Hadoop、Spark上有著豐富的解決方案經驗,更在OpenStack領域,與紅帽、UnitedStack有云等展開廣泛深入的合作,交付了OpenStack私有云、交鑰匙托管云等解決方案,并在解決方案中全面接納Docker,同時也是在存儲陣列中提供持久性Docker存儲支持的早期存儲供應商之一。
![](https://hfnxjk.com/uploadfile/2016/0802/20160802110101664.jpg)
![](https://hfnxjk.com/uploadfile/2016/0802/2016080211012187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