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不單是一個技術的問題,而是一種商業模式,在這全新的“云模式”中,企業需要從產品制造商向信息服務提供商轉變,業務方向、組織架構、運營方式上都相應做了調整,以適應戰略的變化。
“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狄更斯在其名著《雙城記》中以此名句精煉地概況了風云激蕩的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面貌。實際上,這句話也同樣適應目前風起“云”涌的IT業界。
風起“云”涌,群雄并起
云計算不單是一個技術的問題,而是一種商業模式,在這全新的“云模式”中,企業需要從產品制造商向信息服務提供商轉變,業務方向、組織架構、運營方式上都相應做了調整,以適應戰略的變化。
互聯網企業算是國內云計算領域最活躍一股勢力。以“BAT”為首的互聯網巨頭,正在逐漸發力云計算。
阿里云目前直接服務的客戶覆蓋兩岸三地等各個地區。數據顯示,571億元的“雙11”等購物節狂歡,阿里云ODPS可在6小時內處理100PB數據,相當于1億部高清電影。
在去年10月,騰訊也公布了騰訊云的連接計劃,計劃打造龐大的騰訊云生態環境。同時,今年騰訊云還與IBM進行企業云軟件方面的業務合作,共同在“行業SaaS應用公有云”領域展開合作。
而百度云已走過存儲時代、分享時代,未來將計劃邁入“智能化”時代。數據顯示,百度云總用戶數已突破兩億,云數據存儲量達5EB,目前百度云月活躍總用戶數達8000萬,其中移動端月活占比達6成。
當然,云計算領域也不能沒有傳統IT企業。華為在2014年宣布其云業務實現盈利。華為高層更是在今年華為云計算大會上,詮釋了以云計算為中心的IT戰略。目前華為云已構建從云操作系統到服務器的軟硬件產品線。
正所謂“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以微軟、IBM、亞馬遜為代表的外企,也是不能忽視的力量,亞馬遜AWS、WindowAzure、IBMSoftlayer紛紛落地中國,也是吸引了無數中國企業的目光。
從云計算發展過程中也能看到,很多廠商都給出了混合云的解決方案。但對于當時的國內市場來說,公有云還沒有落地,談混合云有點為時尚早,但從今年開始,隨著各種云的落地,這個話題絕對是值得一談的。
混合云是必然趨勢
云計算誕生初期就已經有人指出,未來是多個云和混合云的世界。消費者將以單獨或聯合的方式,使用公有云、私有云、定制云以及任何你能想象到的各種種類的云,云也會在五湖四海間用五花八門的造型風味為我們提供服務。
當市場從私有云過渡到公有云的時期,對于企業來說,其實已經能夠看出為什么要有一個混合云的部署。從公有云的發展來看,絕大部分的公有云是以自給自足為原則搭建的。有自己的服務套件、管理工具、流程和表現方式,但近幾年能夠看到巨大分化的市場和逐漸成熟的產品,有越來越多的公有云可以被選擇。但沒有一個公有云是可以和現有的數據中心直接相容。也就是說,要么在公有云上部署新的業務,要么采用工具進行遷移,但實際上采用混合云的方式,既可以保留原有的數據中心,又進行公有云的部署。單是這一點就可以體現混合云的優勢。
根據2014年6月計世資訊關于中國云計算市場的調查數據,2013年中國混合云市場規模僅為55億元人民幣,占云計算整體市場規模的2.6%;2014~2017年,混合云市場規模將持續大幅增長,到2017年,市場規模將達到879億元,占云計算整體市場規模的26.2%。中國地區混合云的發展勢頭將持續高漲。
同樣,IDC分析師預測,混合云將成為2015年的首選數據中心基礎架構。到2015年底,20-25%的企業將進入采用SDDC與/或集成基礎架構的混合云環境。
實際上混合云的交付模式,是當多云環境出現之后的一個必然結果。這種結果也為云帶來了更好的特性,例如安全,企業可以將核心業務通過私有云的方式進行部署,而非核心的則部署到公有云上;第二是擴展性,鑒于私有云的大小最終受到整體可用硬件的限制,而混合云可以充分利用公有云幾乎不受限制的可擴展性優勢。這對企業來說,可以快速的擴展自身的IT運維,從而應對突發的業務需求,同時還能夠保持良好的性能。
從成本的角度來看,云本身就是一種降低運維成本的做法。而混合云將私有云和公有云相互促成一體,企業利用私有云實現存儲、數據庫和服務處理,同時在無須購買額外硬件的情況下,在需求高峰期充分利用共有云來完成數據處理需求,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利益的最大化加之運維成本的降低,自然能提高企業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