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這場激烈的基礎設施即服務爭霸當中,Amazon Web Services一馬當先成為群雄競逐的目標。而谷歌則祭起價格戰這一法寶,迫使立足未穩的微軟Azure、Rackspace乃至其它參與者不得不咬緊牙關而勉力跟上。
時至今日,基礎設施即服務(簡稱IaaS)市場已經被眾多參與者擠了個水泄不通。IBM的SoftLayer、惠普、甲骨文、Verizon以及一大堆其它廠商,每個人都希望能從IaaS這場逐鹿中分得一杯羹。
不過Bernstein分析師Carlos Kirjner則將最后的贏家鎖定在三位選手身上——Amazon、谷歌與微軟,鼎立之勢終將形成。其它廠商則要么面臨生態系統中的利益沖突、要么沒有能力承受AWS以及谷歌所構建起的技術架構規模,因而最終無法在這場殘酷的生存挑戰中茍全性命。
Kirjner對谷歌最近下調其Compute Engine各類服務器使用價格的決定作出了評論,他表示:
我們認為能夠在規模上與AWS相匹敵的競爭對手(即不僅僅針對特定利基市場)用一只手就能數得過來。這是因為要想在這場巨頭級IaaS聯盟中占得一席之地,參與者必須擁有相當程度的資產積累、雄厚的技術實力以及極為豐富的業務經驗:要想建立起分布式計算基礎設施,廠商必須有能力應對數十萬臺、很快將突破上百萬臺的龐大服務器管理規模,具備創建并支持數千種不同服務及功能、并將其順利交付給企業及政府客戶的軟件開發技術,同時擁有在保證可靠性與成本效率的前提下、構建超大規模分布式計算體系所必需的底層技術基礎設施運營及調整能力。
Kirjner的論證有理有據,我們很難加以反駁。如其所言,目前只有少數幾家公司能夠處理超大規模基礎設施,不過這一領域的施展空間也許并不止于此。他認為IBM雖然不應被徹底排除出去,但其尚不具備成為主要競爭參與者的經驗或者專業知識——即使是收購了SoftLayer也無法從本質上解決這一難題。Kirjner的核心觀點是,IBM缺乏在IaaS領域一爭短長的經濟動力。而作為最后一點原因,盡管已經將低端服務器業務出售給聯想,但IBM仍然是一家毋庸置疑的硬件供應商。
但除了藍色巨人之外,其它眾多企業都受到經濟因素的推動而紛紛加入IaaS戰團。電信業巨頭——例如Verizon——絕不會參與到IaaS的價格戰當中,他們的最佳舞臺在于市場上游。甲骨文將IaaS視為一種銷售其云應用程序及平臺的絕佳途徑。對于甲骨文來說,基礎設施構建成本只不過是一張邁向云領域的門票。
Kirjner補充稱:
在我們看來,未來的IaaS市場將主要由三家廠商、在極端情況下可能由四家所瓜分,這些主要市場競爭者將占據整體份額的六成到八成。其它已經加入進來的眾多廠商(或者至少公開宣布有意加入進來),其中包括Verizon、AT&T、VMware、惠普、Centurylink、BT以及思科等,則可能在此期間進一步意識到這一市場的龐大的規模、并發現即使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足以帶來顯著的經濟回報。但歸根結底,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地指出,他們并不具備可以與Amazon、谷歌以及微軟相抗衡的計算科學與工程技術能力。
生態系統現狀也基本與Kirjner的論斷相吻合。Amazon、谷歌與微軟將別無選擇,而只能以每年20%到30%的幅度下調價格定位,不過與此同時產品營收、服務器折舊、摩爾定律以及功耗水平等因素也將使其運營成本同步降低。換句話來說,基礎設施即服務的利潤率可能會始終保持在平穩的比例上。不過目前還無法斷言Amazon、谷歌與微軟肯定能從IaaS當中獲得收益。他指出:
我們認為公有云業務的立足根基在于龐大的規模,因為AWS以及谷歌計算引擎將能夠以很高的服務器利用率進行運營;這一利用率高到足以讓每一臺服務器帶來確切回報并通過規模化毛利來抵消固定成本(包括研發與日常費用)。
總而言之:谷歌與AWS有可能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末實現400億美元整體營收,當然其間也將經歷不計其數的價格下調。
那么,為什么其它一些技術巨頭不會加入競爭?谷歌、Amazon與微軟很可能掀起一波通貨緊縮的全新IT周期。幾乎沒有幾家廠商能夠像三大云巨頭那樣實現極高的設備利用率。有鑒于此,他們也就不會為此購買服務器硬件。而其它同時涉足硬件銷售業務的廠商則往往會因此而退出公有云市場,因為他們肯定不希望推動這類會對自身核心業務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的趨勢。“AWS或者谷歌所購買并使用的一臺服務器或者交換機能夠在極高利用率的支持下滿足以往兩臺服務器才能滿足需求的企業客戶,“Kirjner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