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凌,納斯達克上市公司YY的創始人,最近一則朋友圈引起嘩然:他說自己在體內植入了芯片。“相信這是里程碑的一天,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在自己的身體里植入芯片,以便于更好的了解自己。”
有一種“科幻電影的情節終于發生在現實中”的聳動感?事實上,這并不算是多么前沿的新聞。尤其在西方,關于“量化自我”和“身體黑客”嘗試并不鮮見,這可不是什么科幻電影橋段。
人稱KK的凱文·凱利,幾年前讓“量化自我”這個概念在中國傳播。在其各種巡講中KK都提到過這個未來物聯網時代的重要趨勢。簡單說,就是利用技術追蹤自己的生活。“量化自我”是一種信息流,比如,實時跟蹤血壓、心跳、睡眠等數據,并據此形成個性化的醫療和藥物等服務。
此外,“量化自我”之后,每個人的“自我”都可以被打上細密的標簽,被商家追蹤。湯姆克魯斯曾經拍過一部電影叫《明日邊緣》,在電影營造的未來世界,主角走進一家商場,無處不在的探頭就會識別出他是誰,有哪些特征和偏好,立即用空中的虛擬顯示屏展示推送給他的廣告。
對于這種趨勢,人們會變得越來越矛盾——一方面,像李學凌這樣有強烈的動機想要更多了解自己,從而允許科技的“探針”無孔不入,進入自己的私有領地;另一方面,個人變得越來越透明,也會帶來一種無處可藏的恐懼感。
這是一個創業金礦
新技術使得收集和分析個人數據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簡單。傳感器已經變得足夠小、足夠便宜了,既可以安置在智能手機中,也可以直接植入人體。
很顯然,硅谷和其他地方高科技創業密集的地區,都不會放過這樣的創業機會。大量新創公司正在推出針對“量化自我”的設備和軟件,尤其是在醫療保健領域,以預防疾病、延長壽命和降低醫療成本為主導的創新層出不窮。
例如,Zeo已經建立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睡眠階段數據庫,揭示了男性和女性在快速眼動睡眠量上的差異。Asthmapolis希望收集成千上萬裝有肺活量傳感器的吸入器的數據,以改善哮喘的管理。Boozerlyzer應用程序的數據被匿名化和匯總,以調查人們對酒精反應的變化。隨著越來越多的自動跟蹤設備進入市場,大規模數據收集范圍大大擴充,使用戶能夠分析他們自己的數據,并與其他人的讀數相對比和結合。
總部位于舊金山Fitbit公司的產品更讓人熟知,拇指大小的Fitbit夾在皮帶上,使用加速度計和高度計測量活動水平和睡眠模式。你的步行、爬樓梯和燃燒卡路里信息以無線方式上傳到網站進行分析。同樣位于舊金山的另一家初創公司GreenGoose設計了微型運動傳感器,可以連接到日常用品上,每當你使用該用品,就會向基站發送無線信號。例如,傳感器可以連接到牙刷、水壺或狗的項圈上,從而測量和跟蹤你刷牙、澆花或遛狗的頻率。該公司的目標是為日常活動的游戲化建立平臺。
大型科技公司也在關注自我跟蹤技術,飛利浦、沃達豐和英特爾等大公司都認為健康跟蹤行業大有希望。飛利浦發布了一款針對蘋果設備的應用,使用內置攝像頭測量用戶的心率和呼吸頻率,并隨時間繪制圖表。英特爾開發了一款名為移動治療的應用程序,隨機彈出,要求用戶記錄他們的情緒,并觀察一周的變化情況。
感到不安?
提到“為人體植入芯片”,總讓人想到這樣的場景:手里拿著芯片發射器(或者注射器),將一塊小小的薄片“射”到你的皮膚下,這聽起來會有點讓人不安,但并不能阻擋越來越多的人這樣做。人們把那些用芯片植入等技術改造身體的人,稱為“人體黑客”。他們甚至會去紋身店、特定的會議乃至“植入派對”上去植入這些設備。
“人體是下一個大平臺,人體關聯已經是一種現象,芯片植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瑞典生物黑客組織Bionyfiken的創始人漢斯·舍布拉德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表示。
他們組織一種叫做“植入派對”的活動,愛好者們參加這樣的派對時,會將近場通信(NFC)芯片植入手中。芯片大約有一粒米大小,可以使用射頻無線發送和接收數據。舍布拉德曾在墨西哥、法國、希臘、德國、英國、丹麥,甚至美國主辦過這樣的聚會。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參與這樣的“派對”,目的是為員工植入芯片。比利時一家數字營銷公司總裁文森特·尼斯在接受電視臺采訪時表示,已在多名員工的皮膚下植入芯片,作為進入公司大門和啟動電腦的鑰匙。“這不是強制性的,而是一個具有娛樂性質的舉措,創意來自一位經常忘帶員工卡的公司職員。是否侵犯隱私權?就這點,一臺蘋果手機比一枚芯片要危險10倍,科技讓我們的日常生活更為便捷。沒必要害怕它,嘗試一下就知道了。”植入員工體內的芯片不但可以讓他們通過門禁,還可以支付午餐費用、使用復印機并分享聯系方式。這樣的“便捷”讓越來越多的員工接受了這些植入物。
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這樣做是沒有法律問題的,就像一個簡單的“穿孔手術”。但法律因地而異,在美國一些州進行“穿孔手術”則是違法的,個人不能進行植入手術。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于2004年批準了用于人體植入的RFID標簽。根據美國醫學協會的說法,雖然這些設備是合法的,但仍有一些安全問題沒有解決。比如,該設備的小尺寸會導致它在皮膚下移動,從而使其難以移除。標簽還會對諸如除顫器之類的醫療設備造成電磁干擾。
事實上,芯片植入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存在,但隨著它的加速發展,我們的世界將被徹底改變。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突然發現,在辦公室、家庭、汽車和公共場所,越來越多的智能設備包圍了我們,我們需要以各種方式與之互動。例如,你的手一揮就可以打開門或智能手機,你也可以使用體內的芯片進行金融交易。最終,植入性產品可能會取代各種外在的智能設備,甚至我們最常用的手機。
“今天所有的可穿戴設備將在五到十年內被植入體內”,這是專家的判斷。的確,當你可以把智能手機或智能手表放在指甲蓋里的時候,誰還會愿意讓它們占用你的一只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