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即便如此,華為的麒麟芯片也經常會遭受到攻擊,原來就在于華為麒麟處理器的價格其實是購買自ARM,因此很多人都認為華為其實并沒有自主研發手機芯片的能力,主要的“核心技術”其實還是來自于外來品牌。于是,有人就會反駁一句,ARM架構誰都能買,但為什么國產手機只有華為生產出了麒麟芯片?
對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其實這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就像徐直軍表示,華為自己做芯片僅僅定位來承載自己的硬件架構,來實現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力以及低成本,到現在為止華為沒有任何想法和計劃把麒麟芯片對外銷售。這就是華為自己的戰略布局高于其他手機廠商的所在,畢竟這其實是需要花費更大的財力物力人力才能完成的。
其次,華為之所以能夠推出麒麟芯片,其實是經過了長期的技術積累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2004年10月,華為就開始創辦海思公司,它的前身是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這也正式拉開了華為的手機芯片研發之路,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其實麒麟處理器一開始是定位低端的,在2009年華為推出了第一款面向公開市場的K3處理器定位,目標是跟臺灣聯發科一起競爭山寨市場。從這一點可以看得出,其實華為最開始做出的芯片,也是相當的“低水準”,跟現在的小米松果處理器地位有點類似,華為的麒麟芯片是直到麒麟910之后才開始達到了能夠滿足日常使用的水準,也終于被市場所接收。
當然,諸如華為在1995年就成立了中央研究部和中試部,1996年成立了產品戰略研究規劃辦公室,以及到了2016年成立的15所國外研發中心等規劃與部署,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華為在技術方面的發展,或許也正因為如此,華為的麒麟芯片才能夠慢慢的走上高端之路,才能夠被市場接受。
正如雷軍所說,做芯片,其實是“九死一生”,而華為的麒麟芯片,即便是從ARM購買的公版架構,但是其中的技術積累是值得肯定的,也希望大家給華為更多的時間,終有一天,我們可以看到屬于自己的國產芯片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