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件本身論,這只是一起普通的知識產權保護的商業個案,是正常的基于基本事實的裁決,但是,在當前的大環境下,這一則禁令背后傳遞出來的信息很值得我們思考。
我們回到今年四月份說起。在今年四月份之前,準確來說是在美國商務部針對中興通訊發布拒絕令之前,中國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里已經徹底融入到全球化生產鏈條,遵循的是“通過跨國的產業協作去追求成本最低和效率最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授權,各有擅場。過去多年的結果也驗證了這種方法非常有效,中國應用型IT產業和移動互聯網借助于這種全球化協作高速發展了十多年,一片興盛繁榮的景象。
然后,4月16日晚,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在未來7年內禁止中興通訊向美國企業購買敏感產品。就是這一則禁令,宣告了之前的運行了十多年的“協作法則”正式破產,世界規則驟然發生變化。
國內的人們,無論是事件中心的中興通訊,還是周邊同類型的??怠⒋笕A,甚至華為,還是離得更遠的BAT、小米、美的等企業,人們開始驚恐地發現自己有一個嚴重的命門捏在別人手里——我們缺芯。
事實上,我們不光缺芯,我們缺一切跟芯片相關的東西,從原材料到設計軟件到生產制造設備,這一切我們都缺,對了,我們更缺芯片相關的人才。這時候我們才發現,我們的技術基礎是如此的薄弱,我們看起來繁華興盛的大廈原來竟然是建在沙灘上的。
這個發現讓國內的人們沮喪不已,因為我們早已習慣了高速發展的速度,因為我們一直在憧憬著2025的美好愿景,我們原本是要挑戰美國一直以來把持的技術制高點的,誰知,還沒交鋒,就先潰不成軍。
這就是當前的背景,回到這則針對美光的禁令上來。事實上,我理解,這則禁令的背后是中國自4月16日以來,重新評估了自身產業的積累、實力和影響力,結合當前一段時間美國的一些動作而有計劃作出的反應:一是警示,你也有軟肋抓我手里;二是向國內產業傳遞一個清晰的信號——國家支持國產芯片產業的發展。
這個信號還得到了消息面的有力支撐——中國計劃在未來7年內將半導體自給率從不足15%提升到70%以上。很巧合,時間同樣是7年,這其中隱隱能看到一種破釜沉舟的決心——你不是“拒絕”我7年嗎?7年后你對我已經沒有用了。
當然,這種信號和計劃不是無緣無故的,背后肯定是對國內產品的能力和積累進行了充分的評估。
事實上,國內半導體產業并不是人們想象中那么“荒涼”,過去,需求企業,如一眾手機廠商,以及阿里、華為、騰訊等,它們遵循“價廉質優”的標準,通常會選擇國際大廠的產品,如三星、美光、海力士等,給本土企業的機會很少。同時這些海外的半導體大廠會使盡一切手段去打壓國內的半導體企業,試圖讓它們成為自己的代工廠、自己的“殖民地”,所以,多年來,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空間是很狹小的,它們的發展是畸形的,但這并不能說明國內半導體產業就不行,哪怕當前能力差點,只要給它們時間,它們是能趕上來的,正如華為任正非最近的公開信中說的——“中國最大的武器就是十三億人民的消費”,十三億人民的消費將會造就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有市場就有發展空間。所以,我從來不擔心中國的產業成長不起來,一切只是時間問題。
這則禁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聲號角,號召國內產業鏈能夠凝心聚力、枕戈待旦,相互幫扶,共謀發展,如果到了中國DRAM 技術真正成熟的那一天,那就輪到別人夜里睡不著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