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芯片產業并購聞名的紫光集團獲得1500億元投融資金的支持,分別來自國家開發銀行和華芯投資,即近日,國家開發銀行、華芯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分別與紫光集團簽署了《“十三五”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和《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在“十三五”期間,國家開發銀行將為紫光集團提供各類金融產品及服務,意向支持紫光集團融資總量1000億元;華芯投資擬對紫光集團意向投資不超過500億元人民幣,重點支持紫光集團發展集成電路相關業務板塊。
提及紫光集團,自其2013年7月斥資18.7億美元收購展訊通信后開始進入業內的視野和關注,并開啟了其近乎瘋狂的并購之路,9.1億美元收購銳迪科;25億美元收購惠普旗下新華三通信51%股權;31億美元收購同方國芯;20億美元成為中國臺灣兩家封測廠矽品和南茂科技的股東;37.75億美元收購全球領先的硬盤生產商——美國西部數據(Western Digital Corp)15%的股份,成為其最大股東;主導西數以190億美元(約合1200億人民幣)收購了閃存芯片廠商閃迪(SanDisk)等,要不是美國政府阻撓等種種原因,紫光可能還會以230億美元將美光科技收入囊中,加之傳聞稱其還曾有意并購中芯國際、聯發科和入股臺積電等,紫光集團在芯片產業得以“餓虎”和“土豪”之稱,同時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中國芯片產業欲求高速發展,甚至趕超的一種模式——并購。那么問題來了,這種瘋狂的并購模式真的可以提升中國芯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的主要模式嗎?
眾所周知,半導體產業可以大致劃分成高端、中端和低端三個層面。高端就是上游的IP開發、設備制造、材料三個部分,這是利潤率最高,也是技術門檻最高的部分,但整體市場規模并不大,利潤率雖然驚人,但是從投資的角度未必有利可圖;中端包括芯片設計和芯片制造,這是規模最大、利潤最大的部分,像諸如英特爾、高通、臺積電、三星等市值千億的巨頭,以及諸多的百億美元企業均隸屬于此層面。所以只有在這個層面獲得競爭力的提升和立足,中國芯片產業才能算真正走向強大;低端主要是封裝測試和其他的模擬電路、傳感器、分立器件等分支行業。這些行業或者技術門檻相對較低,進入比較容易,或者市場規模相對較小,投資吸引力不大。
以此來衡量,中國芯片產業要想真正崛起,惟有在中端層面發力(或并購或創新),但從紫光集團大舉并購的企業看(僅以芯片為例),絕大多數仍屬于低端層面,即便有的屬于中端層面,例如并購的展訊和銳迪科,但與上述英特爾、高通、臺積電、三星相比,無論是從核心技術和規模上仍相距甚遠。例如展訊去年的營收為120億元人民幣,相比之下,高通的營收為145億美元,這里還沒有算上其利潤率高達85%的通過創新獲得的專利授權的營收。
例如對于并購來的展訊,就有業內人士認為:展訊似乎只集中精力在搶占低端手機市場的份額,沒有特別去開發高端或者對公司后續有利的創新性的前沿產品,或許低價這部份比較能直接帶動營收顯示出效應,中國國企的劣根性好像在此顯露無疑,美好的業績表現可能比實實在在的規劃, 經營企業來的重要,在這時候展訊的異軍突起帶來的只有是市場的低價惡性競爭,并沒有看到它能成為可以靠自身營利造血的優質企業,你可以拖垮高通或者聯發科,但你根本取代不了它,所以只要技術無法提升,單靠資金你誰也拖不垮,而最終消失的可能會是自己。
也許該業內人士的評論過于極端,但從紫光并購展訊至今,其最新發布的所謂新一代移動芯片SC9861G-IA,其核心技術竟然是來自入股的英特爾x86架構(基本上是英特爾芯片的照搬)看,很顯然在并購之后,展訊在自我創新上至少做得并不理想或者紫光并購展訊后,并未有長遠的戰略和運營規劃。
需要說明的是,業內對于紫光集團在芯片產業的瘋狂并購戰略持有異議的大有人在。例如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就曾經在接受媒體專訪時,炮轟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稱其為只不過是一個炒股的投資者,并在業內引起了強烈反響。更有甚者列舉出諸多事實來證明紫光的并購只是為了自己的資本運作。某熟悉中國的IC設計大佬在觀察趙偉國的系列并購舉措后稱,中國國家產業政策,是希望取得國外公司的技術和經營know-how,來強化自主產業,進而完成半導體產品的進口替代,而回顧趙偉國一系列重要的并購或者入股,皆未取得絕對多數的董事席次,借此判斷,紫光其實只是在做資本而不是運營整合,沒有介入經營,而在芯片產業中,know how和技術是沒有辦法通過并購取得的。而在日前舉辦的“2017中國半導體市場年會暨第六屆集成電路產業創新大會”上,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華潤微電子有限公司常務副董事長陳南翔指出陳南翔在介紹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面臨的三大挑戰中也稱中國半導體產業雖然投入大,但基礎和起點低,并著重強調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如果說上述是業內對于紫光集團瘋狂并購主體紫光集團的質疑,那么其代表的這種并購模式日前已經上升到了國家和產業層面。
例如2017年1月6日,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發表了《確保美國在半導體領域長期領導地位》報告,該報告認為中國芯片業已經對美國相關企業和國家按照造成嚴重威脅,為此,成員包括英特爾和高通等芯片制造商的現任和前任首席執行官的委員會給出的建議是:阻止中國收購美方認為影響到其國家安全的所有半導體技術和芯片企業,限制中國對美芯片的行業投資、出口和采購,同時和其他國家聯手,加強限制審查中國的海外芯片出口和投資。而這些舉措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國企業的瘋狂并購。而在去年年底,美國商務部長珮尼?普利茲克(Penny Pritzker)發出警告稱,中國政府計劃投資1500億美元,到2025年將國產集成電路產品的國內市場份額從現在的9%擴大到70%,這種由政府主導的大規模投資可能扭曲全球集成電路市場,破壞行業創新生態系統。
不知業內看到這些作何感想?我們認為去除政治上美國以安全為由刻意遏制中國芯片產業崛起的因素,從商業角度看,美國對于中國芯片產業發展模式的擔憂也并非全是無稽之談。因為從商業角度看,業內擔心中國目前大舉基于成本和規模考量對于芯片產業的投入(包括并購)會重蹈之前發展太陽能面板以及液晶顯示器(LCD)等行業的覆轍,當時過熱的投資導致產能過剩和產品價格重挫。例如去年中國在全球LCD市場占有率為14%,2010年還只有3%,但同期該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從7.8%下滑到了1.2%。對此,Bernstein在近期報告中稱,中國不走到主導市場的地步是不會善罷甘休的,而且沒有一次沒破壞行業的價值和經濟機制,而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曾撰文稱,如果中國芯片巨頭想要取得成功,首先就必須從“成本文化轉向創新文化”。
除了上述有可能造成的對于行業價值和經濟機制的破壞外,由于盲目的并購,還可能造成國外政府或者企業對于中國企業并購目的的被無端放大,進而可能阻礙我們對于真正擁有核心價值企業的并購,為此,陳南翔也指出,中國企業在國際交流中,不要過份夸大政府政策在產業發展當中的作用,同時在國際融合過程中,一定要了解相關國家的政策,減少由于不透明和誤解帶來的摩擦。
所謂有責改之,無則加勉。我們并不否認并購可能帶來的產業規模的提升,但并購理應基于理性的和產業以及國家戰略的制高點,高效利用自身和國家的資金,因為我們國家所謂的芯片產業創新和超越絕非是指低價值對于行業價值和經濟機制的破壞,而是基于并購最終吸收、演變成自我創新的對于行業的顛覆和引領者。那么已經獲得1500億資金,被冠以芯片產業“國家隊”頭銜的紫光集團,將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資金,是依然屢遭業內非議的“買買賣”的資本化及創新和運營的空殼化,還是全力投入創新研發真正打造出自己在芯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