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界面一則消息鬧得沸沸揚揚。作為“日本制造”的代表企業之一,東芝計劃在3月底前出售“金雞母”半導體業務股權,不僅如此,社長綱川智在近日的記者會上更是表示,不排除全部出售的可能性。
作為一家日本電子企業巨頭,自從財務造假丑聞出現以后,東芝便陷入重重危機,而其又是日本電子企業轉型曲折的縮影,在移動互聯網浪潮下,日電子業該如何應對?
東芝出售半導體業務引各路巨頭瘋搶
曾經的東芝在中國可謂是隨處可見,從筆記本電腦到電梯都布滿了東芝的商標。時隔多年,東芝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根據東芝最新財報預測,截至2017年3月的2016財年,全年將出現39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36億元)的虧損,為連續三年虧損,債務將超出資本15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90億元)。為填補虧損,東芝計劃在3月底前出售“金雞母”半導體業務股權,甚至可能將出售全部的股權。消息發出后,直接引發了市場對于東芝遭遇巨大虧損的無數猜想,而東芝股價也隨之出現了暴跌,當日股價一度大跌9%。
不僅如此,對于東芝出售的半導體業務,科技界的各路巨頭紛紛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對東芝半導體業務有意的企業有SK海力士、美光、西數、鴻海、貝恩資本等,甚至蘋果和微軟也表達了競標東芝半導體業務。
東芝陷入重重危機
近年來在智能手機行業取代個人電腦,物聯網、智能家居等芯片崛起的大背景下,全球半導體行業掀起了一場重組風暴,一些公司退出了半導體市場。而英特爾則斥資167億美元,收購了一家芯片公司以增強物聯網芯片實力。作為日本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商,東芝也未能幸免。對于東芝出售半導體業務,業內普遍認為是東芝徹底倒塌的前奏,可能會直接打亂原來東芝的復興計劃。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東芝第一次出售旗下業務來斷臂重生,東芝很早就動了舍棄半導體業務的心思。今年1月東芝就曾表示,計劃剝離制造NAND閃存電腦芯片的部門,通過至多出售19.9%股份獲得外部現金注入。東芝在2月初已經啟動這一融資程序,希望在3月底之前完成股份的出售,快速走出虧損泥潭。
不僅如此,從東芝陷入財務造假丑聞以來,東芝的風波一直不斷,業內聲名一路下滑。業內有分析人士認為,這與東芝營收承壓關系密切。近年來東芝營收不斷下滑,而上市公司又需要向股東和市場交出一份滿意的財務報表,為了裝點業績,財務造假便成為最為直接的途徑。
日企轉型的啟示
東芝困境只是日本電子企業轉型之路的曲折的一個縮影。事實上,在當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日本電子企業面臨著多重夾擊的尷尬,在產業鏈上游面臨美國壓榨,同一級別則面臨著韓國企業的競爭,在低端市場上,日本電子企業還要面對著和中國企業競爭。
不難看出,曾經風光無限的日本電子企業,現在卻危機四伏,索尼、東芝、夏普等傳統電子巨頭轉型成功或失敗,呈現兩極分化的局面。
在2017年2月,索尼公司曾表示,由于電影業務巨額虧損,公司將2016財年利潤預期從之前的6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6億元)下調至26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6億元)。數據顯示,索尼2016財年前三季度利潤為456億日元,同比下降80.7%。而另一家百年企業夏普也因經營困難,去年被臺灣鴻海集團收購成為其旗下子公司。
轉型成功者如松下公司將裁員后多出的資金投入到汽車和住宅等成長性領域,利潤占到公司整體收益的50%。村田電子等日本零部件企業通過與美中韓等國廠商緊密合作、聯合創新而異軍突起。
值得注意的是,東芝的沒落、富士康的逆勢擴張,表明全球消費電子產業的重心正在快速從過去的“日韓”轉向當下的“中韓”。然而,中國企業要把握這一時代變革的機會,將面臨不少的挑戰。
即便如今我們不斷聽到中國企業如何飛速發展,如何在全球市場異軍突起,在一些如PC級通用處理器、移動處理器核心架構還是存儲芯片領域,中國企業都還沒什么話語權。無論如何,中國企業都應從東芝及日本電子企業的轉型中看清產業發展的規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