礪石導語:本期《公司簡史》專欄為大家介紹的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芯片制造商英特爾公司(Intel)。英特爾一度曾經憑借運行Windows軟件的個人電腦牢牢占據著芯片業霸主地位。不過時移境遷,數字世界正在發生一場巨變,英特爾未能搭上智能手機熱潮的快車。
創建于1968年的英特爾公司(Intel),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企業,也是“硅谷”最有代表性的企業之一。英特爾的兩位創始人,一位是發明了集成電路的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另一位是提出“摩爾定律”的戈登·摩爾(Gordon Moore)。而公司的第三位員工安迪·格魯夫(Andy Grove)后來則成為全球最優秀的企業管理大師之一。
仙童半導體到英特爾
1927年,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也稱Bob Noyce)生于美國愛荷華州。中學畢業后,考入格林納爾學院,同時學習物理、數學兩個專業。1953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學位。1929年,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出生在美國加州的舊金山。他曾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化學學士學位,并且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1957年,諾伊斯和摩爾加入了由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創辦的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Shockley Semiconductor Laboratory)。
肖克利曾因在貝爾實驗室參與發明晶體管而榮獲1956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被稱為“晶體管之父”。當時,他網羅了科技界的年輕英才,組建了一只夢之隊。然而,這些天才明星們卻無法忍受他。很快,諾伊斯和摩爾等八人便離開了肖克利。怒不可遏的肖克利稱他們是“八叛逆”。1957年,這八個人成立了仙童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也稱飛兆半導體)。
仙童半導體很快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富創新精神和最令人振奮的半導體生產企業,為硅谷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家公司為硅谷孕育了成千上萬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被稱為電子、電腦業界的“西點軍校”、“硅谷人才搖籃”。仙童的公司文化既悠閑又人性化,在硅谷樹立了典范,這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諾伊斯的領導。
發明了集成電路的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
1958到1959年,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的杰克·基爾比(Jack Kilby)和諾伊斯先后發明集成電路,即將電路所有元件嵌入單片半導體中。基爾比后來于2000年獲得諾貝爾獎,可惜諾伊斯1990年因游泳時突然心臟病發作而去世,無法共享這一殊榮。
1936年,安德拉斯·格洛夫(Andras Grof)出生于匈牙利布達佩斯一個猶太人家庭。20歲時,他到了美國,并改名為安迪·格魯夫(Andy Grove)。不久他進入紐約城市大學,后來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并于1963年獲得博士學位。同年,進入了仙童半導體公司工作。
提出“摩爾定律”的戈登·摩爾(Gordon Moore)
1965年,擔任仙童半導體工程師的摩爾在《電子學》雜志(Electronics Magazine)發表了文章《讓集成電路填滿更多的組件》,文中預言半導體芯片上集成的晶體管和電阻數量將每年增加一倍。后來,這個預言被稱為“摩爾定律”(Moore‘s Law)。
到1967年,仙童半導體成立十年時,公司營業額已接近2億美元。但是,由于無法忍受企業惰性,諾伊斯和摩爾與很多人一樣,也選擇了離開。1968年,他們創辦了另外一家公司——英特爾(Intel),最終這家公司成為半導體行業的翹楚。
從存儲器芯片起步
諾伊斯和摩爾找到了風險資本家家阿瑟·羅克(Arthur Rock)為新公司投資,羅克也成為公司最初的董事會主席。在新公司成立的當天,格魯夫加入,成為公司的第三名員工。在英特爾創建初期,諾伊斯奠定了公司文化,開創了沒有墻壁的隔間辦公室新格局,取消了管理上的等級觀念。
公司最初起名時,考慮把兩名創始人諾伊斯和摩爾的名字都包含進去。但是發現“Moore Noyce”會被理解為“更多噪聲”(more noise)。于是,公司就先取名為“NM Electronics”。當公司名字確定為“Intel”時,發現商標已經被Intelco酒店注冊。后來,他們從這家酒店購買了“Intel”的商標使用權,公司才改成現在的名字“Intel”。據說,“Intel”的名字來源自于英文單詞“Intelligence”(智慧),又與英文的“Integrated Electronics”(集成電子)很相似。
英特爾公司最初的產品是半導體存儲器芯片。1969年,英特爾推出自己的第一批產品——3101存儲器芯片,隨后又推出1101和1103,這種價廉物美的產品深受歡迎,供不應求,它的誕生正式宣告了磁芯存儲器的滅亡。1971年,英特爾公司股票上市。
在英特爾公司,摩爾定律得到徹底的發揮和實踐。從1970年代起,英特爾就構筑了其賴以成功的商業模式——不斷改進芯片的設計,以技術創新滿足計算機制造商及軟硬件產品公司更新換代、提高性能的需要。摩爾提出,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贏得高額利潤并將獲得的資金再投入到下一輪的技術開發中去,才會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生存下來。而摩爾的口頭禪就是“改變是我們終身的熱愛”。
遭遇日本企業挑戰
1971年,英特爾通過購買日本企業的專利,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個通用可編程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芯片“4004微處理器”,這個小指甲大小的芯片擁有2300個晶體管,計算能力已經達到1946年世界第一臺計算機的水平(那臺計算機像房間那樣大)。1972年,推出“8008微處理器”,擁有相當于4004處理器兩倍的處理能力。1975年,世界上第一臺個人電腦Altair8800采用了英特爾8080處理器作為大腦。僅短短幾個月時間,這種電腦就銷售出了好幾萬臺,個人電腦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發展起來。
1974年諾伊斯卸任,摩爾正式登上了首席執行官的寶座,開始了英特爾騰飛的路程。摩爾十分注重技術的轉化,消除英特爾研究實驗室和制造部門之間的瓶頸,加快了新產品從實驗室向工廠、向市場的轉化。由于經營策略的正確,技術上的創新,這時的英特爾已經逐步確立了自己的巨人地位。
1978年,在英特爾公司成立十周年的時候,員工達到了一萬人。1979年,安迪·格魯夫開始擔任英特爾公司總裁。
不過,1976年日本最大的5家電子公司的科研力量聯合起來,組建起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所,不到4年時間就取得了巨大成就。1980年,一份日美兩國芯片質量的比較報告顯示,美國最好的產品的次品率,竟要比日本最差的產品高出5倍。1981年,日本的64K芯片以低成本和高可靠性,迅速占有美國,使英特爾的單個芯片價格在一年內就從28美元慘跌至6美元。
專攻微處理器 飛越“死亡之谷”
多年來,英特爾就是“存儲芯片”的同義詞。英特爾幾乎無法相信這樣的事實:他們竟然在自己開創的市場上被人甩在了后面。由于其他產品利潤的支持,英特爾對存儲芯片的前途仍然抱有一絲幻覺。
1984年,公司存儲器業務衰退,生產出的產品積壓在倉庫里,資金周轉失靈,公司危機深重。英特爾的利潤一落千丈,從1984年的1.98億美元下降到1985年的不足200萬美元。好在格魯夫創立的目標式管理支撐住了企業運營的軸心。而且微處理器業務也逐漸成熟。
1985年,在存儲芯片市場已經被日本對手打敗的英特爾正徘徊在“死亡之谷”。格魯夫在他1996年出版管理書籍名作《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中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我望著窗外遠處大美洲主題公園里旋轉著的摩天輪,轉向摩爾問‘如果我們下臺了,公司再任命一個新CEO,你覺得他會怎么辦?’” “摩爾不假思索地回答,‘他會放棄存儲器業務。’我呆呆地注視著他,然后說,‘那我們為什么不這么做呢?’”
于是,他們果斷地做出決定,英特爾進行戰略轉移,專攻微處理器。摩爾和格魯夫將英特爾的主業轉向微處理器時經歷了一段痛苦的歷程。相較存儲芯片,微處理器當時只是英特爾的副業。在公司所有人的心目中,英特爾就等于存儲器,可格魯夫仍銳意改革。
微處理器是英特爾于1971年發明的。這個產品當時并不出色。當IBM選擇英特爾的微處理器作為其個人電腦的核心芯片時,微處理器的需求量才陡然上升。但是,IBM一直堅持要英特爾把微處理器的設計特許權讓給其他芯片制造商,以便自己總能得到穩定的供應和優惠的價格。
格魯夫意識到,電腦市場很可能會迅速發展起來,但只要英特爾仍然與其他芯片制造商分享自己的設計,就只能作為一個命運不定的配件供應商,受制于比它大60倍的IBM。英特爾必須使自己成為微處理器的唯一貨源,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1985年,英特爾推出了386微處理器,并宣布不會將該技術特許權授予其他制造商。IBM起初在他們的機器中不安裝386。但是,當頭號競爭對手康柏(Compaq)使用了386芯片后,IBM便回心轉意,與英特爾達成協議,由英特爾為他們制造一部分386芯片,用于其產品組裝。英特爾贏得了賭注。386芯片成為計算機技術的一個真正里程碑。
格魯夫在這次拯救公司的變革中關閉了7家工廠。1986年,英特爾解雇了8000名員工,虧損超過1.8億美元。這一虧損是英特爾成立以來的第一次虧損。1987年,摩爾將CEO的位置交給安迪·格魯夫。此后,英特爾順利地穿越了存儲器劫難的“死亡之谷”。
386芯片風靡一時,微軟利用386芯片徹底改變了計算技術。其1990年推出、轟動全球的視窗3.0操作系統,正是為在386機器上運行而設計的。1992年,英特爾的銷售額達58億美元,利潤首次突破10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企業。英特爾和微軟取代了IBM,逐漸成為整個計算機產業的領導者。
管理大師安迪·格魯夫
英特爾公司成立后,兩位創始人安排安迪·格魯夫負責生產。格魯夫因此踏進了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領導他人。他全身心地投入這項事業之中。
1981年,格魯夫推出了他的“125%的解決方案”,要求雇員必須發揮更高的效率,以戰勝咄咄逼人的日本人。英特爾公司還推出了“遲到登記表”,公司員工每天得工作10小時,所有在上午8:10以后上班的人都得簽下大名。一天上午,遲到的格魯夫也簽了名。
1983年,格魯夫將自己的管理思想凝練之后寫入到了《高產出管理》(High Output Management)一書中。之后英特爾的成功轉型,也使格魯夫的“戰略拐點”(也稱“策略轉折點”)概念流行開來。格魯夫對“戰略拐點”的定義是:“一個企業生命過程中即將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時刻。”
格魯夫總結管理的要點在于,當達到某種增長速度時,所有的人都會無法適應,因而大局便隨之陷入混亂。作為能夠判斷失敗臨界點的最高層經理,自己最重要的作用是,要發現全面失敗即將開始時的那個最大增長速度。
1990年,市場總監向格魯夫提出了一項展開大規模消費市場營銷的計劃。該計劃的口號是“Intel Inside”(內裝英特爾芯片)。英特爾高層主管大部分人都認為這是天方夜譚。惟獨格魯夫說,“妙極了。就這么干!”這一宣傳攻勢竟然出其不意,把一個計算機的內部配件變成了世上無人不知的著名品牌。格魯夫極其熱衷于這項針對消費者的營銷攻勢,他親自選定了“奔騰”(Pentium)的名稱。
格魯夫培育了一種“知識力量”否決“職位權力”的企業文化。在英特爾,每個人都可以對別人的觀點提出挑戰;條件是對事不對人,隨時準備對自己的主張“加以證明”。要這樣做,就需要數據。沒有數據,一種想法只是一個故事。
安迪·格魯夫在英特爾沒有獨立的辦公室,像每位員工一樣只有一張一模一樣的辦公桌;他在公司也沒有特殊的停車位,他的辦公環境并不比普通員工享有更多的特權。格魯夫堅持極簡風格,硅谷的一些公司在逢年過節時,經常舉辦一些奢華氣派的狂歡,而英特爾的慶祝活動卻非常簡樸。格魯夫會問員工,你們是要狂歡還是要獎金?我更愿意給你們多一點獎金!”英特爾當時有很多嚴格規定,每次進出公司都有保安檢查包,每次下班都要排隊檢查,大家會感覺到很麻煩,但格魯夫也像其他員工一樣接受檢查。
1997年,安迪·格魯夫成為《時代周刊》(Time)年度世界風云人物,他的名聲和威望被推上了巔峰。格魯夫是美國乃至全球最優秀的企業管理家,也是最好的企業管理導師。
1998年,格魯夫選擇了急流勇退,將CEO傳給公司總裁克雷格·貝瑞特(Craig Barrett),只留下更具象征性的董事會主席一職。2016年3月21日,格魯夫于在美國加州洛斯阿爾托斯的家中病逝,享年79歲。
錯過移動革命的艱難轉型
1980和1990年代,英特爾的芯片推動了個人電腦、互聯網的繁榮以及信息科技的全球擴張,那時公司的銷售額以年均21%的速度增長。但在其后,規模比其小許多的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在高性能家用電腦和服務器芯片的設計上令人信服地打敗了英特爾。
2005年,安迪格魯夫昔日的助手保羅·歐德寧(Paul Otellini)開始出任這家芯片公司第五任首席執行官。在艱難的2006年,歐德寧花了一年時間重新贏得華爾街的信心,他削減成本,努力建立形象。在他的領導下,英特爾井井有條,在與對手AMD的競爭中轉敗為勝。
盡管英特爾非常成功,但沒能意識到,以2007年推出的iPhone為代表的移動設備技術足夠出色,實現了原本只有電腦才能提供的功能。英特爾未能搭上智能手機熱潮的快車。它的名為“x86”的芯片架構,是為個人電腦(PC)開發的,不太適合用電池供電的設備,對后者來說,低功耗是一個關鍵因素。
手機芯片領域的霸主ARM公司是英特爾的強勁對手。ARM本身并不生產芯片,而是將設計許可賣給像高通、德州儀器和三星這樣的公司,讓這些公司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改進,ARM則從許可業務中獲得了適中但又比較可觀的利潤。在手機芯片領域,高通、聯發科占據了市場90%以上的份額。ARM公司在移動設備領域的突飛猛進給英特爾帶來巨大沖擊。雖然英特爾試圖向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平臺推廣x86架構芯片,但其銷量遠遠不及ARM架構的芯片。
由于擁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大量的專利和龐大的規模,英特爾的個人電腦和服務器芯片業務仍然能享受豐厚的利潤。雖然世界上80%的計算機芯片都由英特爾提供,但在其它領域英特爾還沒能復制其在個人電腦領域取得的成功。伴隨著PC全球市場的飽和,英特爾和它的合作伙伴們推動PC的進程舉步維艱,即便英特爾傾盡全力推出超級本也無濟于事。
2013年,歐德寧離任,布萊恩·科再奇(Brian Krzanich)接任首席執行官。科再奇對許多英特爾主要產品群進行了重新定位,承認英特爾過去對于優化自身芯片、使其更適合移動設備這件事重視不夠,同時承諾將加速開發針對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凌動芯片。
因個人電腦銷量連續第五年下滑,2016年4月,英特爾宣布全球裁員1.2萬,相當于其員工總數的11%。英特爾公司表示,將重新側重生產支持數據中心和網絡連接設備的微芯片業務,從下降的個人電腦業務中轉型。重組將“加快從PC公司向驅動云服務和數以億計智能連網計算設備的公司演變”。
2016年7月,日本電信集團軟銀(SoftBank)以243億英鎊收購ARM Holdings。而ARM曾被認為是英特爾的潛在收購對象。最近,微軟又宣布與高通達成了合作關系,推出了基于ARM處理器的完整版Windows 10系統。業內人士分析,這一事件將會對英特爾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會使英特爾在PC處理器市場的主導地位不保。
隨著近幾年智能產品、VR、大數據領域全面爆發,英特爾正在向大數據、云服務、5G通信、人工智能等面向未來的多領域發力,讓我們期待英特爾在新的“戰略拐點”轉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