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的國際超算大會上,發布了超級計算機TOP500榜單,“神威·太湖之光”以近3倍于第二名的運算速度摘得桂冠。
速度到底有多快?如果把200多萬臺最新款的普通電腦加起來,計算能力只能跟它打個平手;其1分鐘的計算能力,相當于全球70多億人同時用計算器不間斷計算32年。
值得關注的是,這臺來自江蘇無錫濱湖區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計算機系統,實現了包括處理器在內的全部核心部件的國產化。
超級計算機不僅要跑得出速度,還要“用得起來”。設立于1987年的戈登貝爾獎,被喻為計算機高性能應用領域的諾貝爾獎,設立近30年以來,中國團隊從未入圍。然而此次,基于“神威·太湖之光”的3個科研項目全部入圍該獎項。
突破封鎖的“中國芯”
“以后再也不用擔心被封鎖了。”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副主任黃建國說,“從個人電腦到超級計算機,對國內的科學家來說,最大的痛點是電腦芯片基本依賴出口,我們一直不掌握主動權。”2015年4月,美國政府宣布把與超級計算機相關的4家中國機構,列入限制出口名單,目的是要限制中國超級計算機的發展。
黃建國說,國內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連續3年世界第一,但去年準備采購新一代處理器時就卡住了,最后導致未如期完成攻關目標。
早在2011年,國內就有采用國產處理器的超級計算機,只是那時候的速度只能達到千萬億次,全球排名第14位。當時,國內更多關注的是速度全球第一的超級計算機,這個國產處理器鮮有國人知曉,反而在國外備受關注,自主處理器、高密度組裝技術、水冷系統等成為關注焦點。
目前,“申威26010芯片”已經是第三代國產處理器,該處理器由國家工信部核高基計劃支持,國家高性能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研制。“我們平時使用的普通電腦芯片是"多核",這個芯片采用"眾核體系結構"。這個銀白色的芯片,里面集成了260個運算核心,數十億晶體管,達到了每秒3萬多億次的計算能力。”黃建國說。
關鍵指標均居世界第一
2015年12月,在國家“863計劃”支持下,科技部、江蘇省和無錫市共同出資17.95億元,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制成功“神威·太湖之光”,它使用了40960個芯片。
“太湖之光”所在的機房,除了空調聲,沒有其他任何噪音,這是全球首臺運行速度超過10億億次/秒的超級計算機,峰值性能高達12.5億億次/秒,持續性能達到9.3億億次/秒,接近“天河二號”的3倍,關鍵指標均居世界第一。
“每個"核"都是計算單元,它們是團隊作戰,不再是單兵作戰。”黃建國解釋,讓千萬個“核”協同作戰,發揮效果,這是這個計算機的最大特點。
一名參與研制的專家介紹,一臺超級計算機的能耗幾乎可以與一個小型城鎮相當,功耗是計算機提高速度的瓶頸。這臺超級計算機的系統能效比高達每瓦特60.5億次,比“天河二號”節能60%以上。
計算機系統還采用了高效水冷技術、高密度的組裝工藝等,芯片內部的低功耗設計和機箱內電線的長度都是為了減少耗能。
“最大的短板是應用”
“有了這套計算機系統,我們可以在30天內完成未來100年的地球氣候模擬,這在之前是無法想象的。”清華大學副教授薛巍說。
目前,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與北京大學、中科院軟件所、中船重工702所、遠景能源、清華大學、國家計算流體力學實驗室等國內30多家用戶單位建立應用合作關系,領域集中在航空航天、石油勘探、車船設計、動漫制作、新藥研發、生物信息、氣候模擬等方面。
黃建國介紹,國內有超級計算機連續3年成為世界最快計算機,但在應用上做得不夠。“計算機硬件上沒問題,最大的短板是應用”。
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應用支持工程師劉釗說,超級計算機的配套應用早在1年前就已開始。
氣象預報是超級計算機最主要的用途之一。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教授王蘭寧說:“下不下雨關鍵看云層運動,有了超級計算機后,就可對云層運動進行精確模擬與觀測了。”
多年來,天氣預報的觀測精度也跟隨超級計算機改變。2011年,天津“天河一號”觀測精度為10萬公里,“神威藍光”實現1萬公里精度,而“神威·太湖之光”把精度縮到9公里,如今正向著3公里精度邁進。王蘭寧說,未來有了更快的超算能力支撐,天氣預報就可以萬無一失了。
作為“全球大氣非靜力云分辨模擬”團隊成員之一,王蘭寧參與的項目入圍了戈登貝爾獎。國內一名長期關注超級計算機的專家介紹,通過近10年努力,我國軟件應用領域已從少數重點領域拓展到各行各業,但是領域軟件規模龐大、開發周期長、成本高、難度大。發展高效成熟的國產并行應用軟件,需要相關專家、超級計算機系統制造方和軟件人員的共同努力,才能研制好用、實用、管用的高性能計算機系統,全力配合用戶開發高效能應用軟件。
在今年的戈登貝爾獎6個提名中,基于“神威·太湖之光”的應用就占了3個,分別涉及大氣、海洋、材料3個領域,這是我國首次在此獎項中獲得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