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芯片市場動態 → 正文

中國芯如何從全球并購潮突圍

責任編輯:editor007 作者:李庭煊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5-07-06 20:30:22 本文摘自:財經國家新聞網

研發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國際芯片產業再一次迎來并購高潮,寡頭趨勢加劇。對于中國芯片產業,國際并購潮在帶來更多機遇的同時,也在提醒,單純買技術/專利的老路已然走不通。

并購潮再起

近日,美國芯片巨頭英特爾公司宣布,以總價167億美元收購編程邏輯芯片的領頭廠商阿爾特拉(Altera)。此次收購創造了英特爾并購歷史上的最大金額記錄。

此次英特爾收購阿爾特拉,是看重其能為英特爾效益增速最快的數據中心業務帶來更強的競爭力。受大數據及云計算在全球范圍內普及影響,目前數據中心處理器為英特爾帶來144億美元的年收入,其年增長率達到18%。無疑是繼PC處理器后,英特爾的第二個“聚寶盆”。

英特爾收購阿爾特拉可謂一石兩鳥,不僅獲得數據芯片的技術壟斷能力,還可加強在移動、物聯網端的布局。2014年英特爾移動芯片銷售額為2億多美元,相比2013年下降80%。

英特爾收購阿爾特拉只是最新一波全球芯片并購浪潮的浪花。今年3月,新加坡安華高科技以370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收購芯片廠商博通;荷蘭半導體制造商恩智浦公司則斥資約118億美元收購了知名半導體廠商飛思卡爾;5月份美國微芯片科技公司又宣布兼并麥瑞半導體公司。據市場研究公司Dealogic預測,今年芯片產業并購總金額或在800億美元左右。

此輪芯片產業并購潮的產生,主要推力是芯片產業正從傳統PC端向移動、物聯網端轉移。另一方面,隨著后摩爾定律時代的到來,芯片的研發成本正不斷攀升。芯片廠商單純拼技術規格的時代正逐漸遠去,拼設計以及技術整合能力正成為主流。

然而,頻頻發生的收購也加劇了寡頭趨勢。只是不同以往的產品規模寡頭,今后英特爾和高通的示人面目將是技術寡頭和專利寡頭。

中國買家

其實最早掀起此次并購潮的是中國企業。

就在市場傳出英特爾收購阿爾特拉消息后不久,今年5月2日,美國著名的鏡頭芯片生產制造商豪威科技(OmniVisionTechnologies)宣布,已同意被一個中國財團以約19億美元的現金價格收購。之后的消息透露,這起收購由浦東科投聯合北京集成電路產業基金芯片設計分基金管理公司清芯華創發起。

為解決我國芯片消費嚴重依賴海外進口,國產芯片廠商不強的局面,在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等新政策及融資平臺創立的大背景下。近年來中國芯片企業一直在加快收購海外芯片企業的步伐。

2014年5月,著名芯片企業星科金朋(STATS-ChipPAC)曾披露,有公司有意進行收購,但并未披露具體內容。后來證實,收購方是中國的兩家企業——江蘇長江電子科技公司和天水華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12月23日,長電科技發布公告稱,與芯電半導體(上海)有限公司、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12月22日簽署了《共同投資協議》,聯合收購星科金朋。

而由神州龍芯、中芯國際、創投等組成的中國財團擬并購美國AMD的傳聞,更將中國芯片企業并購浪潮推向頂峰。雖然該消息還沒能得到最后證實,但從AMD公司2014年財報來看,收購恐怕并非空穴來風。

2014年AMD的收入為55.1億美元,虧損額8300萬美元。而公司債務規模更是達到22.1億美元。目前AMD正經歷新一輪的產業重組,嵌入式和半定制融合處理器(APU)業務成為新亮點,已實現初步盈利。

從企業效益考慮,剝離虧損的邏輯芯片業務符合AMD利益。而不差錢的中國財團,顯然是AMD最可能的接盤者之一。

不過,雖然通過大規模的海外并購,能解決中國芯片企業最缺乏的技術/專利等難題。但目前中國芯片產業鏈條還比較薄弱。在國際芯片產業化分工已較為徹底的情況下,中國芯片產業的突圍更需要依靠中國制造、軟件、通信產業等綜合實力的提升。

中國“芯”突圍

自芯片技術與產業誕生之日起,便伴隨著企業間的并購與標準之爭。經過多年的整合,全球主要芯片企業已從早期的上百家,發展到目前的十幾家。這是一種商業趨勢,同時也是電子信息產業高速發展的結果。

近幾年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一方面由芯片產品的價格低廉化促成,但更重要的是被用戶和開發者對簡單、高效的交互操作模式的需求推動。

這就使得在芯片這一基礎硬件背后,更需要龐大的軟件及制造業支撐。而此輪全球芯片企業的并購,也是希望擴充芯片軟件系統的支撐范圍以及產品設計的靈活度。

相比較國外芯片業,我國的芯片產業從上游裝備制造,到下游系統軟件、電子產品,都存在各種缺失,產業鏈條薄弱,在全球產業鏈競爭中一直處于劣勢。

中國芯片的突圍,目前可以依靠的不是芯片產品本身,而是芯片配套產業需求的帶動,沒有國產軟件、操作系統、通信技術標準、高端裝備制造、民生產品的發展,中國芯片產業很難度過最初的成長期。

另外,從歷史發展上看,依靠單一產品都無法帶動一個芯片企業乃至產業的發展。如成立于2010年的瑞薩電子,其由三菱電機、日立制作所以及NEC聯合組建,意欲在世界范圍內恢復日本的半導體事業。

然而,因產品服務對象是日本的游戲機等某些出口型產業和企業,使得其產品覆蓋面過于狹窄。最終,隨著日本游戲電子產品的銷量下降,該公司不得不走上倒閉重組的道路。

而主攻圖像芯片設計的英偉達,諳熟硬件與軟件的相輔相成之道,通過不斷擴展在游戲設計開發領域的軟件技術,奠定了在整個行業的基礎地位。英偉達的發展也從單純依靠電子產品,逐漸走向依靠整個游戲產業以及圖像設計領域。

中國芯片的未來,一方面在于參與全球化產業分工,另一方面需要在中國產業鏈內形成生態環。顯然,不管哪一方面,中國芯片產業都面臨一段并不輕松的旅途。

關鍵字:Dealogic全球芯片

本文摘自:財經國家新聞網

x 中國芯如何從全球并購潮突圍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芯片市場動態 → 正文

中國芯如何從全球并購潮突圍

責任編輯:editor007 作者:李庭煊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5-07-06 20:30:22 本文摘自:財經國家新聞網

研發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國際芯片產業再一次迎來并購高潮,寡頭趨勢加劇。對于中國芯片產業,國際并購潮在帶來更多機遇的同時,也在提醒,單純買技術/專利的老路已然走不通。

并購潮再起

近日,美國芯片巨頭英特爾公司宣布,以總價167億美元收購編程邏輯芯片的領頭廠商阿爾特拉(Altera)。此次收購創造了英特爾并購歷史上的最大金額記錄。

此次英特爾收購阿爾特拉,是看重其能為英特爾效益增速最快的數據中心業務帶來更強的競爭力。受大數據及云計算在全球范圍內普及影響,目前數據中心處理器為英特爾帶來144億美元的年收入,其年增長率達到18%。無疑是繼PC處理器后,英特爾的第二個“聚寶盆”。

英特爾收購阿爾特拉可謂一石兩鳥,不僅獲得數據芯片的技術壟斷能力,還可加強在移動、物聯網端的布局。2014年英特爾移動芯片銷售額為2億多美元,相比2013年下降80%。

英特爾收購阿爾特拉只是最新一波全球芯片并購浪潮的浪花。今年3月,新加坡安華高科技以370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收購芯片廠商博通;荷蘭半導體制造商恩智浦公司則斥資約118億美元收購了知名半導體廠商飛思卡爾;5月份美國微芯片科技公司又宣布兼并麥瑞半導體公司。據市場研究公司Dealogic預測,今年芯片產業并購總金額或在800億美元左右。

此輪芯片產業并購潮的產生,主要推力是芯片產業正從傳統PC端向移動、物聯網端轉移。另一方面,隨著后摩爾定律時代的到來,芯片的研發成本正不斷攀升。芯片廠商單純拼技術規格的時代正逐漸遠去,拼設計以及技術整合能力正成為主流。

然而,頻頻發生的收購也加劇了寡頭趨勢。只是不同以往的產品規模寡頭,今后英特爾和高通的示人面目將是技術寡頭和專利寡頭。

中國買家

其實最早掀起此次并購潮的是中國企業。

就在市場傳出英特爾收購阿爾特拉消息后不久,今年5月2日,美國著名的鏡頭芯片生產制造商豪威科技(OmniVisionTechnologies)宣布,已同意被一個中國財團以約19億美元的現金價格收購。之后的消息透露,這起收購由浦東科投聯合北京集成電路產業基金芯片設計分基金管理公司清芯華創發起。

為解決我國芯片消費嚴重依賴海外進口,國產芯片廠商不強的局面,在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等新政策及融資平臺創立的大背景下。近年來中國芯片企業一直在加快收購海外芯片企業的步伐。

2014年5月,著名芯片企業星科金朋(STATS-ChipPAC)曾披露,有公司有意進行收購,但并未披露具體內容。后來證實,收購方是中國的兩家企業——江蘇長江電子科技公司和天水華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12月23日,長電科技發布公告稱,與芯電半導體(上海)有限公司、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12月22日簽署了《共同投資協議》,聯合收購星科金朋。

而由神州龍芯、中芯國際、創投等組成的中國財團擬并購美國AMD的傳聞,更將中國芯片企業并購浪潮推向頂峰。雖然該消息還沒能得到最后證實,但從AMD公司2014年財報來看,收購恐怕并非空穴來風。

2014年AMD的收入為55.1億美元,虧損額8300萬美元。而公司債務規模更是達到22.1億美元。目前AMD正經歷新一輪的產業重組,嵌入式和半定制融合處理器(APU)業務成為新亮點,已實現初步盈利。

從企業效益考慮,剝離虧損的邏輯芯片業務符合AMD利益。而不差錢的中國財團,顯然是AMD最可能的接盤者之一。

不過,雖然通過大規模的海外并購,能解決中國芯片企業最缺乏的技術/專利等難題。但目前中國芯片產業鏈條還比較薄弱。在國際芯片產業化分工已較為徹底的情況下,中國芯片產業的突圍更需要依靠中國制造、軟件、通信產業等綜合實力的提升。

中國“芯”突圍

自芯片技術與產業誕生之日起,便伴隨著企業間的并購與標準之爭。經過多年的整合,全球主要芯片企業已從早期的上百家,發展到目前的十幾家。這是一種商業趨勢,同時也是電子信息產業高速發展的結果。

近幾年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一方面由芯片產品的價格低廉化促成,但更重要的是被用戶和開發者對簡單、高效的交互操作模式的需求推動。

這就使得在芯片這一基礎硬件背后,更需要龐大的軟件及制造業支撐。而此輪全球芯片企業的并購,也是希望擴充芯片軟件系統的支撐范圍以及產品設計的靈活度。

相比較國外芯片業,我國的芯片產業從上游裝備制造,到下游系統軟件、電子產品,都存在各種缺失,產業鏈條薄弱,在全球產業鏈競爭中一直處于劣勢。

中國芯片的突圍,目前可以依靠的不是芯片產品本身,而是芯片配套產業需求的帶動,沒有國產軟件、操作系統、通信技術標準、高端裝備制造、民生產品的發展,中國芯片產業很難度過最初的成長期。

另外,從歷史發展上看,依靠單一產品都無法帶動一個芯片企業乃至產業的發展。如成立于2010年的瑞薩電子,其由三菱電機、日立制作所以及NEC聯合組建,意欲在世界范圍內恢復日本的半導體事業。

然而,因產品服務對象是日本的游戲機等某些出口型產業和企業,使得其產品覆蓋面過于狹窄。最終,隨著日本游戲電子產品的銷量下降,該公司不得不走上倒閉重組的道路。

而主攻圖像芯片設計的英偉達,諳熟硬件與軟件的相輔相成之道,通過不斷擴展在游戲設計開發領域的軟件技術,奠定了在整個行業的基礎地位。英偉達的發展也從單純依靠電子產品,逐漸走向依靠整個游戲產業以及圖像設計領域。

中國芯片的未來,一方面在于參與全球化產業分工,另一方面需要在中國產業鏈內形成生態環。顯然,不管哪一方面,中國芯片產業都面臨一段并不輕松的旅途。

關鍵字:Dealogic全球芯片

本文摘自:財經國家新聞網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沛县| 乌鲁木齐县| 浑源县| 察雅县| 云安县| 财经| 秦皇岛市| 池州市| 凤台县| 晋中市| 凉山| 华蓥市| 山东省| 栾城县| 个旧市| 厦门市| 申扎县| 德惠市| 平度市| 保靖县| 榆中县| 河津市| 兰溪市| 鹤山市| 仪陇县| 渭南市| 瑞丽市| 牟定县| 东兰县| 博罗县| 荣成市| 烟台市| 舒城县| 武邑县| 永昌县| 浏阳市| 六枝特区| 通化市| 慈溪市| 京山县| 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