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發布了最新數據,根據該數據,2013年5月全球晶片銷售額三個月平均值為247.0億美元,較前一個月增加4.6%。SIA表示,該月成長幅度是自2010年3月以來最高紀錄。
正是憑借華為、聯想等中國移動廠商的強勢崛起,以及中國移動市場的火爆,中國力量正成為全球芯片行業增長的新引擎。不過在國內廠商紛紛抱團推動亞洲芯片市場完善,增強芯片議價能力的同時,缺乏知識產權的中國芯片,成為國內市場的難言之痛。
芯片相當于各種電子設備的腦細胞,承擔著運算和存儲的功能,是電子設備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有統計顯示,由于缺乏關鍵技術,我國去年進口芯片總額約 1650億美元,遠遠超過進口石油的1200億美元。在海外各大廠商夾擊下,中國本土芯片顯得暗淡無光。有數據統計,臺灣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國智能手機芯片的應用率突破50%,高通公司占33%,而本土芯片制造商展訊通訊有限公司只占到11%,占有率遠低于其他國外競爭對手。海外廠商除了晶片本身價格便宜之外,周邊搭配的零組件成本也相當經濟。這樣造成的后果是,國內廠商除了頻繁受制于外來芯片商的議價外,而且對外來芯片進口依賴變為可能。
近年來,高端手機市場逐步飽和,三星削弱了蘋果等高端智能機的生產力量,從而改變了原有格局,為國內芯片市場帶來了溫暖的春天。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歐美發達國家就陸續爆發了數十起芯片專利糾紛,跨國企業紛紛運用自己手中的專利武器進行專利訴訟。這無疑給國內芯片產業帶來雙重啟示:一方面,從國際態勢來說,專利聯合許可變得越來越多,如果沒有自己的專利,連參與競爭的資格都難以獲得;另一方面,芯片專利侵權訴訟既然已經成為商業競爭的重要手段,如果處處被動,芯片產業發展則無從談起。
芯片產業屬高新技術產業,若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亟需提高芯片產業自主研發能力,而非機械復制。隨著國內芯片廠商設計能力的提高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提升,如何擺脫專利糾紛,越來越得到國內芯片廠商的重視。一方面,國內芯片企業要學會用專利戰略武裝自己,現階段可通過“參照創新”形式,對競爭對手的核心專利進行改進,繞過國外的專利技術封鎖,規避侵權風險。另一方面,國內芯片產業要學會“抱團”應對專利壁壘,整合產業內的技術和專利資源,構建自己的外圍專利網,由龍頭企業帶動,形成不同的產業聯盟。同時,政府要建立健全知識產權預警機制,鼓勵企業積極應對專利訴訟。
目前,中國正在加快發展現代信息產業體系,重點支持高端芯片等信息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但中國芯片產業所面臨的知識產權環境卻不容樂觀,使芯片產業的自主研發能力捉襟見肘。在自主知識產權成為考量品牌溢價的重要指標的今天,中國芯片產業需要的是多方協調,才有機會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價值。一方面,我們應思考如何在WTO框架下,以市場為籌碼,與外國企業在技術創新、專利許可等方面進行交易,以期達到雙方利益的平衡;另一方面,國內廠商要增強芯片議價力,就必須全面提升國內芯片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推進產銷模式的創新,并加大關鍵核心技術的公關,使芯片產業得到長足發展。
隨著中國芯片產業知識產權意識的不斷加強,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芯”走向世界,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