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是怎么看中興事件的?國產芯片和進口芯片差距究竟有多遠?芯片的國產化只能靠BAT了嗎?4月24日,倪光南接受了中新經緯專訪,就上述熱點作出回應。
談中興事件:必然會發生
美國商務部公告稱,未來7年內禁止中興通訊向美國企業購買敏感產品。22日,曾任倪光南助手的梁寧發表文章《一段關于國產芯片和操作系統的往事》,回憶了當年和倪光南等人一起研發芯片和操作系統的歷史,成為微信刷屏文章。
這段歷史是如何影響今天的?中興走到今天的局面是必然還是偶然?
4月24日,在銀谷大廈8層的會議室里,倪光南向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中興遭受美國制裁是必然會發生的一件事情,只是什么時候發生具體會到什么程度無法預測。
“我們一直說要做自己的芯片,如果你不做,一定會遇到很多問題。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中興事件也驗證了這一點。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人家遲早會用各種辦法來給你設置障礙。”倪光南說。
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如果不考慮自主可控,確實直接從市場上買要來得便宜來得快,而自己研發見效慢費時長成本高。倪光南指出,在過去,中國企業并沒有重視到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大家應該從這次事件中汲取教訓,重視自主創新的力量。
談中國芯片:不能一概而論說很差
中興事件已經給中國企業敲響了一記警鐘,此后中國還需要多少年才能用上中國芯,擺脫對國外的依賴?
倪光南說,臺式電腦和筆記本所用的電腦芯片國產水平離進口芯片尚有三五年的距離,手機和服務器上使用的芯片有些已經與進口芯片旗鼓相當,有一些特殊領域的則差距較大。“一概而論說現在中國企業芯片不行,也不符合客觀情況。”倪光南說。
他也同時指出,芯片產業主要分為設計和制造兩大塊,中國的短板主要在制造上,在制造上如果要趕上美國的水平還至少需要十年八年。
倪光南近期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加快推進國產自主可控替代計劃和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需要。《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了發展“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的重大專項,其目標就是要以基于高端通用芯片(CPU)和操作系統等基礎軟件所構成自主的技術體系來替代Wintel體系,這是沒有疑義的。按照工信部最近的評估,國產軟硬件已從“不可用”發展到“可用”,正在向“好用”繼續推進。實踐表明,推廣國產自主可控不等于“保護落后”,通過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等,從政府和重要領域開始,加快推進國產自主可控替代計劃和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是切實可行的。
政府和企業應該怎么做?
從863計劃、973計劃到國家重大專項到集成電路大基金的成立,政策層面一直不缺乏激勵。如何把這些激勵落到實處?
倪光南認為,在芯片的關鍵領域和大項目上應該在政府支持下形成企業主導的格局來推動芯片的國產化,如果過于分散很容易導致不合作,在這一方面可以借鑒北斗導航的成功經驗。至于小的項目則可以放開,通過競爭的方式去實現優勝劣汰。
在操作系統上也如此。據倪光南介紹,當前國內有七八家企業在做操作系統,說明其門檻并不高,但是力量分散,他建議在國家基金支持下將這些分散的資源整合起來,形成一個統一標準,在一個共同的體系下和跨國公司競爭,這樣才有成功的可能。
“我們一定要及早投入力量,通過自主創新來解決的問題,不能有僥幸心理。”倪光南再三強調。
他也提出,在芯片的制造上,投入幾千億是至少的,而且需要持續地投入。只有這樣,中國的芯片制造才能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芯片國產化要靠BAT?
中興事件發生后,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全資收購號稱中國大陸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天微),此前百度、騰訊、科大訊飛、華為等巨頭也在芯片產業上早有布局。
有觀點認為芯片的國產化要靠BAT這樣的大公司大資本來入局才能破解推廣難題。對此倪光南認為,目前來講,BAT在這類核心技術方面并沒有投入很大的力量。
“BAT是很成功的,在電商的移動支付和共享單車等上確實做得很好,但是在這個我們說的傳統的計算機領域里,比如CPU也好,操作系統也好,他們投入不大,我覺得因為和他們的業務關系也不是太大,目前也不作為他們的業務的主要的方向,所以他們投資的力量也有限。”
倪光南堅持認為,在芯片研發制造上還是要靠國家更多的支持,企業如果靠這個可能要十多年才能盈利,投資風險太大。
倪光南生于1939年,1961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作為中國最早從事漢字信息處理和模式識別研究的學者之一,提出并實現在漢字輸入中應用聯想功能。主持開發的聯想式漢字系統,較好地解決了漢字處理的一系列技術問題,于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所在企業亦由計算所公司改名為聯想集團。隨后又主持開發了聯想系列微型機,于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