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會議部署,日后將從加快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監管機制,推廣告知承諾制;建立黑名單制度;保護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加快推進重點民生領域信用體系建設;以及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信用建設,發展第三方征信服務五個方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信用中國建設步子加快防范化解金系統風險
“以誠信立身興業”,這是從國常會上傳出的重要信號。事實上,目前我國社會征信體系建設的步子顯著加快,無論是監管層面,還是市場,新舉措頻頻落地。
2017年5月,國務院印發《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實施方案》明確,2018年6月底前政務部門信息統一接入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
2018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和銀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網絡執行查控工作的通知》,加大對“老賴”的懲處力度;
5月23日,“百行征信”掛牌運營,我國第一家掛牌的個人征信機構宣告成立。
隨著國家層面的重視和強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利好不斷,也將有助于改善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的信息不對稱的現象。由于信息共享通道的閉塞,目前互金行業信息“孤島”現象普遍,加劇了由此帶來的壞賬處理難、運營風險高等問題,制約了行業發展的進程。健全的征信體系決定了互聯網金融未來的覆蓋范圍、融資形式和增速。而此次體系建設新舉措,有助于發揮征信業“信號燈”和“安全閥”的作用,將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提供有力支撐。
對此,錢站相關負責人表示,良好的信用環境離不開有效的規范體系和市場機制,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信用建設,將信用體系建設納入市場化的運作手段,能打通行業發展的“經脈”,提升整體產能和服務體驗,同時也將成為防控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利器。
提升數據歸集效率防范欺詐風險
此次國務院常委會議中強調,要大力發展第三方征信服務,這對于實現信用信息全面覆蓋、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三方征信服務將對國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形成補益。
目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不斷進步,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總量實現了跨越式增長,相關數據顯示,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歸集各類信用信息超過165億條,較去年底增長25%。盡管如此,各大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之間依然因為缺乏信息共享和風險聯動預警機制,導致過度多頭借貸、騙貸等行為仍有發生。在形成完善的征信體系之前,不少平臺和機構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完身的信用體系,防范網絡欺詐的發生。
以消費借款服務平臺錢站來說,通過收集和分析用戶授權的相關信息行為數據、在線交易數據和地域統計數據,以描繪潛在借款人的更詳細信用狀況。并利用自有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夠識別大量財務和行為數據之間的潛在關聯事項,從而實現風險控制。
“隨著我們的數據庫積累更多數據,可以不斷完善客戶分析和信用模型,以實現最佳決策和定價結果,這是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力量,也是金融科技帶來的改變,技術的強項彌補了信用體系的不足,使得我們可以在個人征信信息尚未完善的情況下,建立起一個自有的信用評估體系。”錢站相關負責人表示。得益于此,錢站自2015年4月上線以來,注冊用戶1832.79萬,業務范圍已經覆蓋了全國31個省份,359個城市。
踐行普惠金融科技賦能信用體系建設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和金融科技的發展,金融服務門檻降低,覆蓋面延伸,普惠金融的推行效率也快速提升,包括小微企業、初創企業、三農人員,以及個人普通客戶等長尾客戶成為新的市場焦點。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慢和融資貴成為新的發展課題。
據統計,目前我國有4萬個鄉鎮、40萬個村莊和7.5億農村人口,還有數量龐大的城市社區,蘊含的金融需求以百萬億元計,但金融機構空白或僅有一個的鄉鎮數量仍有近萬個。金融服務市場潛力巨大,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將提升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對于上述人群的覆蓋和支撐能力,對于鼓勵創業就業、刺激消費、改善民生都有積極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和傳統的線下金融模式不同,踐行普惠金融離不開金融科技的發展和支撐。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底層技術與金融場景的不斷融合,金融科技對于金融業的整體驅動作用日益顯現。尤其是在風控和信息體系的構建和數據歸集和處理方面,已經成為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平臺提供服務的根基所在。
作為凡普金科旗下的線上消費借款服務平臺,錢站始終將風險管理作為平臺運營的重中之重。依托于凡普金科的技術優勢,錢站啟用了“FinUp云圖”大數據動態風控系統(Cloud Atlas)和自動建模工具水滴和春風(Water Drop及Spring Breeze),實現業務全流程監控和風險排查。通過科技加固和智能升級的風控體系,進一步實現了快速、高效流轉和自動決策,提高了審核的效率性和安全性,降低了業務的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成為平臺快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加強失信懲戒個人信用成現代社會通行證
“人無信則不立”,在各大金融機構和平臺強化信用體系建設,提升數據歸集能力時,個人信用也逐漸成為社會生活的通行證。大數據時代信用記錄作為每個人的“經濟身份證”,其重要性勝過此前任何時期。
事實上,國家層面對個人信用體系建設也從未放松,對于個人失信的監管和懲處日趨嚴格, “讓守信者一路綠燈、失信者處處受限”的信用獎懲大格局正在形成。
李克強總理在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也特別強調,市場經濟是講道德、講誠信的經濟。要緊緊抓住信用建設這個牛鼻子,加快建立信用檔案、信用公示制度和黑名單制度,加強信用約束,加大失信成本,使從業者不想、不敢、不能實施失信行為。
事實上,自2014年6月國務院發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我國啟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以來,就非常重視失信約束機制的構建。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4月,已有200多萬失信被執行人懾于信用懲戒主動履行義務。
去年起,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全面覆蓋,多地政府和法院聯手打響一場針對失信人的阻擊戰。全國各地法院接連宣布,給欠錢不還的老賴啟動綁定“專屬彩鈴”。其中,北京朝陽法院與360公司達成技術合作,為失信人設置永久來電顯示,其手機會被標注為 “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今年3月,最高院和銀監聯合發文更是加大了對“老賴”的懲處力度,擴大了對“老賴”的執行范圍。
“很多人對個人信用不重視,認為信用卡透支、還款逾期都是小事,事實上隨著監管口徑的收緊,個人失信的成本正在不斷提高。每個人都要重視自己的征信記錄,才能真正享受到互聯網金融發展帶來的便捷和益處。”對此,錢站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