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聯通與網通合并,新中國聯通以嶄新、高昂的姿態示人,雖然新組建的公司都需要一定時間來融合,新中國聯通依然渴望做出一番事業。
2009年,3G牌照發放,中國聯通再拿到國際主流的WCDMA牌照,更是意氣風發,壓力之下依然大力投資WCDMA網絡,真正成為中國3G運營市場的龍頭。然而隨著4G牌照的發放,以3G為競爭優勢的中國聯通開始流露出諸多不適應。
2014年,一邊是4G沖擊,一邊是3G投資成本未收回,在網絡建設中中國聯通一直對固守3G還是新建4G搖擺不定;流量消費趨向主流,聯通一直持開放的態度,與OTT不斷嘗試新合作模式的探索,隨著移動互聯網變革加快,運營商著重集約化運營,中國聯通也開始新的變革,對公司架構進行調整。
2014年11月27日,據中央統一部署,中央第八巡視組進駐中國聯通開展專項巡視工作,由此聯通再次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無奈的“多變”
2014年,一年內,中國聯通4G戰略變動兩次。
3G時代,中國聯通獲得國際產業鏈最成熟的WCDMA牌照,發展初期,盡管面臨資金壓力,中國聯通依然加大WCDMA的網絡投資,一度中國聯通被視為中國3G市場的龍頭。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發布4G牌照,但僅限于TD-LTE,給中國聯通的網絡發展帶來難題。
首先,中國聯通在3G投入太多,資金匱乏難以大力建設4G;此外,WCDMA在國際上演進方向為FDD-LTE,也決定其不會大力發展TD-LTE。然而,面對中國移動掀起的4G狂潮,盡管網絡建設資金短缺,也不得不跟進,但基于3G成本沒有收回的考量,中國聯通只能無奈“折中”——提出4G/3G一體化戰略。2014年3月19日,在2014中國聯通在合作伙伴大會上,推出4G商用服務,且正式公布4G/3G一體化策略,同時制定2014年發展目標。
然而,4G/3G一體化背后也有隱憂。WCDMA經過升級,可以實現42M HSPA+的全網覆蓋,基于現有應用,從用戶體驗講,HSPA+與LTE網絡相差無幾,由此,隨著兩者共同發展,中國聯通的3G、4G面臨“雙網互搏”。
此外,3G時代投入過多,聯通也希望盡量延長WCDMA生命周期,而隨著TD-LTE產業鏈的不斷成熟,WCDMA產業鏈優勢卻在弱化,譬如判斷通信標準成熟與否的關鍵在于終端,以終端為例,如今在京東商城搜索TD-LTE手機,可以查到2645個商品,而搜索WCDMA手機卻只有438個商品,中國聯通引以為傲的WCDMA產業鏈優勢已蕩然無存。
一邊是3G、4G“雙網互搏”,一邊是WCDMA優勢的不斷盡失,無奈之下,中國聯通不得不再做出4G發展戰略調整。
2014年,工信部于6月27日下午發文批準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分別在16個城市開展LTE混合組網試驗。由此,為了加大4G競爭,中國聯通從發展4G還是發展3G的糾結中走出,開始啟動“雙4G”戰略。談及中國聯通未來的發展計劃和目標,常小兵強調稱:“2014年將全面加速TDD/FDD混合組網戰略,在2015年實現中國聯通移動網絡覆蓋到村。”
且行且珍惜
3G時代,中國聯通拿到一手好牌,實現3G移動數據業務的率先盈利,一度被看做中國3G市場的龍頭。此時的聯通意氣風發,做好全國城區重點覆蓋之后,廣闊的鄉鎮與農村成為中國聯通3G發展的必然,UMTS900則被看做中國聯通3G下鄉的最佳選擇。
隨著智能機普及,農村移動寬帶網絡覆蓋更成為三家運營商比拼的焦點。中國移動TD-LTE三期建設中,已開始注重農村覆蓋;中國聯通也提出,在TDD/FDD混合組網下,2015年實現移動網絡覆蓋到村,然對聯通而言農村4G基站投資需要過程,期間的支撐仍然需要3G,被看好的依然是UMTS900。3G時代,UMTS900是聯通開拓農村流量市場的利器,在4G時代UMTS900“淪落”為聯通在農村數據覆蓋查缺補漏的工具!
即便如此,中國聯通依然面臨該不該推動UMTS900的糾結,這主要是因為其與G900的頻段沖突。
聯通在900M頻段只有6MHz×2的頻譜資源,29個GSM頻點,假若聯通上馬UMTS900,那么其中GSM頻點將從29個減少到10個,稍微人口密集的地區,也會出現用戶呼出、呼入問題。推動UMTS900覆蓋是為了支撐農村的數據業務,數據流量是農村發展的趨勢,而相比與數據,語音依然是農村市場最重要的需求。
此外,流量消費開始向農村邁進,面對競爭對手的4G布局,聯通依然選擇UMTS900已顯滯后,這也為中國聯通所糾結。面對2014年中國聯通的無奈與糾結,也只能說,UMTS900且行且珍惜。
不容易的“主配角”
面對OTT的沖擊,很多情況下,電信運營商都推出相關業務予以對抗,中國聯通同樣如此,然而更多是淺嘗輒止。
在2014年中國聯通合作伙伴大會上,中國聯通發布類微信應用“藍信”,在外界看來旨在對抗移動互聯網時代OTT帶來的沖擊。實際上,不同于微信個人社交的定位,藍信是一款微信模式的企業通訊錄辦公應用軟件。由此,藍信與其說是對OTT的抗爭,不如說是聯通在移動互聯網上面對OTT的差異化布局。
實際上,相比外界對OTT帶給運營商沖擊的指責,中國聯通與OTT之間更多的是“曖昧”。
早在“2013年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上,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就表達了運營商和OTT的“魚與水”關系,這奠定了中國聯通與OTT合作的“基調”。
2013年,廣東聯通與騰訊合作推出“微信沃”微信專屬SIM卡,正式開啟運營商與OTT合作的破冰之旅;2014年1月11日,有報道稱聯通微信沃卡市場規模再增加江蘇、浙江、陜西三地。在4G商用之際,中國聯通同步宣布“沃流量”業務上線,“沃流量”再選擇與OTT企業合作,且在25省宣布試用。
甚至就在微信進一步對運營商語音“革命”推出電話本,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依然以“都不容易”、“主角”、“配角”等溫和的字眼來回應,他表示,在運營商與移動互聯網公司角力的過程中,OTT有時讓運營商當主角,有時又讓運營商當配角,運營商不容易,OTT公司也不容易,大眾在目前看到的是成功的OTT公司,而那些看不到的死去的OTT公司更不在少數。
調整之后,更多玩味
2014年,中國聯通同樣走在轉型的路上。
互聯網時代,為應用需要,電信運營商構建諸多業務基地,基地業務當時極大推動了運營商發展,然而隨著移動互聯網到來,基地業務開始面臨響應遲緩、資源不集中等諸多難題,急需改革,而獨立公司化運營不失好的解決方法。
2014年,中國聯通旗下“沃商店”正式從原隸屬企業中國聯通上海市分公司整體剝離,并成立“小沃科技有限公司”。“沃商店”曾是中國聯通的各大業務基地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新公司成立之后將打破原先基地模式制約,引入外部優質合作伙伴資源,且可能引入民資。
缺乏“互聯網基因”,電信運營商在互聯網應用上腳步遲緩,然而“缺乏基因”不一定意味無法占據主導,因為電信運營商擁有雄厚的基礎資源,可以做平臺亦或者直接資金投資。
2012年年底,中國聯通云計算公司正式成立,為企業提供高效、安全的企業云服務產品,打造面向需求的服務化企業云集成能力,同時建設面向互聯網應用支撐的共享孵化平臺。起先,眾多互聯網公司都進入谷歌、亞馬遜等公司依靠大規模建設數據中心構建的服務平臺,中國聯通云計算公司的成立也為諸多移動互聯網公司提供數據支撐。
此外,為推動自身移動互聯網的發展,2014年中國聯通出資2億元成立聯通創投,該公司主要選擇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電子商務、文化及新媒體等領域與中國聯通主業相關、業務上有協同潛力的處于初創、成長階段的優秀創業企業進行投資。
致力于互聯網轉型之外,中國聯通也開始著手基于內部基礎運營的調整。據通信人家園網友爆料,繼中國電信劃小經營核算單元工作之后,中國聯通也開始最小責任單元改革,南方省是第一試點。劃小可以簡政、放權以及激發員工積極性,然而該網友也提出了質疑,聯通劃小是否會只流于形式。
2014年年底,中央第八巡視組近日入駐,中國聯通再次吸引了業內的極大關注。后期一些害群之馬被查處,推動了聯通的健康發展,同時也讓內部震動,對業務造成一定影響。隨著中央巡視組撤離,中國聯通希望能抹除2014年一年的無奈、迷茫及恐慌,以嶄新的姿態迎接2015,然而在2014年的倒數第二天,有報道稱,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減持68萬股,清空所持聯通港股,這令外界頗為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