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虛擬運營商蝸牛移動宣布與中移動上海公司達成流量統付合作,通過中移動網絡(不含WLAN)訪問蝸牛移動“免商店”App時,中移動個人客戶產生的數據流量將由蝸牛移動向中移動統一后向付費,個人無需付費。
其實,早在2013年10月份,易信宣布了一項“三網流量免費計劃”,不管是中國電信、中國移動或是中國聯通的用戶,使用易信聊天所產生的流量費,將全部由易信公司買單。隨后,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將與聯通、移動兩大運營商聯手推出手機上網流量免費計劃,在手機上使用來往、手機淘寶、聚劃算、天貓、支付寶等阿里集團相關客戶端的用戶將可以獲得阿里巴巴贈送的每月2G免費流量包。
目前,美國、日本運營商都實現了數據收入超過語音收入,流量經營成為運營商日益重要的話題。相對于人們熟悉的前向計費模式,運營商們正在探索試點后向付費模式。所謂后向付費,就是指用戶通過移動網絡訪問互聯網時,產生的數據流量對個人用戶全部或部分減免,由相關企業后向為其統一付費的業務。這是移動互聯網時代衍生的新思路,也是流量經營和集客經營下的新模式。2014年年初,美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AT&T宣布,將推出讓保險公司等網站支付訪問者流量費的Sponsored Data計劃,這相當于將“800免費電話”延伸到了手機上網領域。Facebook正在45個國家實行“文字免流量正常”,即文字版向用戶免流量,圖片版流量還是個人用戶自己買單。Google在東南亞地區與相關運營商開展合作,基于簡單的搜索郵件文字信息相應的免費,圖片和一些搜索外鏈接產生的流量是由用戶自己去付費。索尼也正在跟運營商合作,客戶可以選擇先看廣告,后期產生的流量就免費了,廣告分成的模式都是流量付費業務相應的分支。
后向付費
是流量經營的必然趨勢
4G時代,數據業務替代語音業務成為電信運營商營收增長的新動力,但面對語音、短信收入的暴跌及流量收入的增長緩慢,流量如何經營已然成為重大課題。同時,市場環境競爭加劇,互聯網企業、虛擬運營商們更多地涉及傳統運營商的商業領域,打破了原有的生態,迫使傳統運營商做出改變。
虛擬運營商催生流量付費模式的多樣性。阿里移動通過語音、短信等全流量化豐富了流量付費的方式,蝸牛移動結合自己的游戲業務推出了流量全免的政策,截至10月25日,已有26家民營企業獲得了虛擬運營商牌照,接下來,小米、富士康、聯想集團等也很可能會加入到虛擬運營商的陣營,可以斷言的是,作為非主營業務,這些虛擬運營商很可能將通過大打流量牌的方式搶奪客戶,面對來勢洶洶的介入者,傳統運營商如果還是固守著流量的前向計費而止步不前,將日漸喪失競爭力。
互聯網企業的創新與競爭推動流量經營更加市場化。互聯網企業由于競爭的加劇,新增客戶變得日益艱難,便通過以向用戶補貼流量的方式作為一種新營銷手法,而互聯網行業目前正受到投資者的熱捧,源源不斷的資金及本身的盈利模式也保證了后向付費的可持續性。通過流量的后向付費模式,互聯網公司先為用戶流量買單,在網站推出多樣化的體驗形式吸引更多訪客后,將其中的部分訪客轉為客戶流,增加成本的同時盈利點也將隨之而來。從世界范圍看,這也是流量后向付費的一種主要商業模式,具有現實可行性。另一方面,互聯網企業的創新模式也加大了整合運營商的能力。
流量資費的下調為后向付費創造了更多的條件。4G牌照發放后,流量資費大幅度下降,拿中國移動客戶關注最多的1G流量為例,在原套餐中需要70元,而在新套餐70元可獲得2G的流量,流量單價降幅為50%。與此同時,工信部于今年5月10日發布了《關于電信業務資費實行市場調節價的通告》,決定放開各類電信業務資費,給予電信企業全面靈活的自主定價權。由此,國內電信資費將迎來完全市場化時代,更加市場化的資費政策也將讓運營商之間的價格策略更加靈活,但無論價格戰的幅度如何,廣大用戶對于流量資費的擔心仍廣泛存在,流傳甚廣的“晚上不關流量,一夜間房子歸移動”的謠言雖然荒誕,但也反映出廣大用戶對4G資費的擔心,前向流量資費的政策再怎么調整,用戶也有可能依舊不買賬。
后向流量的特征降低了用戶的心理門檻,提升了客戶的消費能力。運營商擁有龐大的客戶群,并有足夠多的業務數據為后向流量的購買者提供更多的支持資源,同時,后向流量也是一種典型的按效果付費的媒體,無用戶則不產生營銷費用,也就是,一旦有營銷支出也必然會產生真實的用戶行為,購買方可以結合運營商的大數據分析能力,為更為精準投放做好前期工作,將前期的粗放式且無法預知效果的廣告投放,轉向更為精準的廣告投放。
后向付費模式
具有市場延伸性
實體企業與運營商合作,提升品牌效能。運營商可以廣泛利用自己的掌上營業廳、網上營業廳及實體企業的宣傳渠道,利用掃一掃、搖一搖加關注的方式,贈送客戶一定的流量,費用由企業根據客戶的參與情況按比例付費,這不僅可以激發客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提升了企業的品牌效益。對于運營商而言,一方面有了一定的收入,另一方面也激發了客戶對客戶端的關注度。同時,對于參與活動目標群體可以進行進一步細分,進行精確廣告投放,有利于吸引實體企業的參與。
搭載4G快車,業務組團銷售。目前4G網絡建設正在進一步加快進行,中移動已全面完成50萬個基站的部署,4G網絡的大網覆蓋得越來越全面。運營商可結合4G業務中的視頻直播、監控產品等進行組合,利用流量后向付費打包銷售相關業務,提供客戶多種業務解決方案,既可以通過電腦端在線觀看,也可以通過移動客戶端進行無線直播等,有利于業務的進一步推進。
利用大數據,進行更廣的跨界合作。運營商最核心的資源有兩類,一類是鐵塔,這是運營商的根基,另一類是客戶資源,中移動手握7.8億客戶群體,中國聯通客戶數累計為2.97億,中國電信為1.82億,客戶的消費習慣,手機型號,月均話費、是否及時交納欠費等信息運營商都很清楚,利用手中的客戶大數據,運營商可與電商合作,基于對用戶基礎信息及行為數據的采集、分析結果,對合作方的目標客戶群進行精確定位,為電商開展信用擔保購物等提供后臺數據支撐及營銷支撐。如京東推出的“打白條”,阿里推出的“先試后買”等,如果有了運營商大數據的支撐,業務的開展將更為順利。
運營商的破局與無奈
電信業務從傳統話音時代的通信服務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信息服務提供,本質上是作為管道商的一個技術升級,這個升級的過程伴隨的是管道價值的快速下降。互聯網時代OTT的沖擊表現為跨界的沖擊和替代,且威力巨大。因此,對于電信運營商而言,流量后向經營不是業務模式的改良,不是對前向業務的補充,而是一種模式取代另一種模式的問題,進而帶來的組織方式、生產流程、管理體制機制、資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大變革。作為承載運營商商業模式轉型和互聯網化的后向模式,被視為運營商在OTT沖擊下破局的突破口,如中國移動的流量統付政策,中國聯通的流量開放平臺和中國電信的流量寶業務,在后向流量時代極具想象空間。
通過后向流量付費,運營商似乎找到了破解OTT困局的辦法,但在運營商KPI考核規則的現實語境下,卻又顯得那么無奈,后向流量大規模的批發是否會帶來流量的貶值、后向模式對前向模式的沖擊力度有多大、后向模式帶來的新增量能否抵消因流量打折引起的損失,更為重要的是,如果運營商在后向模式的過程中不能整合疊加自身的業務資源,不能有效變現,那管道化的趨勢將進一步加速。
其實,目前已有運營商高層提出了電信業務必須互聯網化的命題,流量經營的模式不斷向前走也體現了運營商是否能夠互聯網化的標志,市場競爭激烈的慘烈及各方勢力的虎視眈眈,或許,運營商除了不斷的破局與前進,已經無路可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