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國的通信業出現了這個叫“鐵塔公司”的“怪胎”,爭論就一直沒停止過,而且,社會關注度甚至超越了三家基礎運營商與天天大喊大叫的數十家虛擬運營商。
當然,對鐵塔公司關注最多的顯然是三家基礎運營商里的員工,“去鐵塔”一時成為了熱門話題。
雖然大家都看好鐵塔公司的前景,但這家公司的“錢景”如何仍然是霧里看花。鐵塔公司是會成為一家旱澇保收的養老基地,還是成為一家日進斗金的蓬勃吸金巨頭呢?
我們試著探討下未來鐵塔公司的收入來源和方式,看看它到底會怎么賺錢,能賺到多少錢?當然,在這之前,我們需要明確兩個前提。
一是鐵塔公司是為了共建共享節約資本,如果建了鐵塔公司卻增加了運營商的投入,最后羊毛出在羊身上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那鐵塔公司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但這個投入減少是針對運營商整體還是個別運營商難以說清。
二是鐵塔公司肯定不能搞壟斷,不能利用自己甲方的身份對運營商漫天要價,但鐵塔公司的主動地位卻不可忽視,未來一定會在談判中有所體現,這個不可不防卻防不勝防。
簡單的分析,鐵塔公司大概有如下的收入贏利模式:
1、按塔收費,同塔同費
不管是哪家運營商,不管你有多少用戶會使用本鐵塔之基站,只要是用鐵塔,對于特定地點的鐵塔,就按照同樣的標準收費。這種模式下,大運營商受益,因為用戶量越大,使用此鐵塔的用戶越多,單位成本就越低,如此模式可能導致小運營商在偏遠地區使用鐵塔的積極性不足,也可能影響鐵塔公司的收益,但對整個通信產業的沖擊最少,大運營商的網絡優勢仍可以保存。
2、按量收費,能者多掏
鐵塔公司考核本鐵塔覆蓋范圍內的運營商用戶數量和業務使用量,根據使用量的多少對不同的運營商的基站收取不同的費用,用的多的收費高,用的少的收費低。這種模式對小運營商有利,也會降低小運營商在偏遠地區的建站成本,但這種模式要求鐵塔有能力去準確考核運營商的業務量,難度較大,實行起來阻力極大,很難推廣。
3、設備收費,按量計價
鐵塔公司針對不同運營商的不同設備進行不同的收費,對于設備重的、維護多的、機器雜的多收費,這些費用與運營商的用戶數及收入無關。這種模式比較容易被運營商接受,也容易計算,但具體的收費標準卻需要比較麻煩的確定過程。
4、混合收費,按量按件
在城市及客戶密集區或者運營商基站覆蓋已經成熟的區域采取按塔收費,而在邊遠地區或者新的建設區采取按量收費,可行度比單純的收費模式要高。
5、競價收費,愿者多付
鐵塔公司對于一些新建成的基站或者合同到期的基站,針對運營商進行招標,誰出價高就優先安排,或者,出價高者達成壟斷,不讓后來者使用,這種模式對于鐵塔公司受益最大,但社會壓力會非常大,也違背了組建鐵塔公司的初衷。不過,既然利益大,未來就難以排除會在部分地區出現類似情況,只是用各種借口來掩蓋而已。
6、打包銷售,一攬無余
鐵塔公司要求運營商在一定區域內必須使用超出一定數量的鐵塔,使用不足者要為單位鐵塔付出高價,而對使用鐵塔數量超過一定比例的運營商提供獎勵,如此可以獲取較多的收益,也能促進運營商的網絡覆蓋積極性。
7、服務高價,設備免費
鐵塔公司對已經掛上的設備或即將裝上的設備都不收費,或者只收取很少的費用,但鐵塔公司負責一切設備的維護與管理,運營商需要為此支付服務費,根據服務次數的多少、服務質量的高低和人員投入等進行分別計費收取。這種模式可以類似打印機模式,但卻缺乏打印機市場的競爭態勢,鐵塔公司根本不需要考慮用戶保有問題,所以,實施可能性不大。
8、開源創收,廣開門路
鐵塔公司擁有大量的固定設施資源,這些資源不一定僅僅為運營商所用,也可以服務于其他很多行業,比如氣象監測、廣告傳播、網絡定位等等,一定有大量的等待開發的應用出現,而鐵塔公司可以被動的等待,也可以主動的去開發與尋找。
當然,以上的種種模式都是猜想,不一定會變成現實,也并不一定符合有關部門的設計與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