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被業界津津樂道,甚至被當成是推動國內電信業改革的號角的虛擬運營商,卻于前幾日被曝出了令人大跌眼鏡的成績單。據一次業內人士聚會時流出的消息稱,自五月開啟放號,十幾家虛擬運營商總共放出僅約20萬個號碼,而實際活躍用戶更是只有2萬人左右。在這其中,蝸牛移動、京東通信與阿里通信三家就占據了大約七成的用戶份額,有部分虛擬運營商甚至是零用戶。
虛擬運營商之所以沒正式上桌就壞在了鍋里,問題大致有以下幾點:
1.虛擬運營商自身準備不足
自放號之初,虛擬運營商就被曝出了多項問題,主要是170號段不能被銀行和網站識別導致收不到驗證碼和提示短信,以及固話無法撥打170號碼和容易被號碼軟件攔截等等。
事實上,以往三大運營商在推出新的號段時也會遇到如上問題,這主要是因為一個新的手機號段想要被識別,需要先在后臺進行一系列的升級與驗證工作。而完全依賴于基礎運營商網絡的虛擬運營商,由于前期基本精力都放在了營銷工作上,在相對基礎的互通互聯工作上就產生了紕漏。
而這只是虛擬運營商眾多問題中最接近消費端的代表問題,虛擬運營商往往以互聯網思維去做運營,甚至不少企業入局的目的是眼饞基礎運營商的壟斷和暴利,希望借助互聯網的砝碼讓雪球越滾越大,但忽略了基礎運營商多年在資金和資源方面的投入,以及對人才和管理方面的積累才是其成功的根源。
2.基礎運營商保守看待
基礎運營商對待虛擬運營商的態度當下來看還比較保守,目前只是在一些重點城市提供了系統對接和試點測試,并沒有在全國范圍內放開。另外,基礎運營商也給虛擬運營商下達了放號任務,必須完成任務后才允許開放下一批號碼或下一個地區,這也導致虛擬運營商大多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未能搭上4G的車
由于虛擬運營商發牌至放號階段,恰逢國內4G時代的到來,這使得正式放號時,仍以3G套餐為主的虛擬運營商顯得極其尷尬。而虛擬運營商之前在和基礎運營商談判與簽訂協議時,是按照市場價格的6-6.5折批發3G套餐,但在基礎運營商紛紛暫緩或停止對2G與3G的投入和補貼之后,并未給虛擬運營商的批發價格做相應下調。再加上基礎運營商紛紛下調4G資費門檻和限制,這導致在市場價格上,虛擬運營商的3G套餐甚至要貴于基礎運營商的4G套餐。
而更加“忍辱負重”的地方在于,在4G網絡成熟以前,基礎運營商不太可能向虛擬運營商開放4G網絡轉售。但在基礎運營商普遍將業務重心放在4G網絡的當下,虛擬運營商還需要配合基礎運營商,來共同推動市場繁榮,以爭取4G網絡轉售早日開放。
4.多項業務與基礎運營商正面碰撞
虛擬運營商剛誕生時,各家企業紛紛表達了不打算依靠套餐轉售來盈利,而預備在流量應用和增值服務上大做文章的心愿,這也被看作是虛擬運營商破局的一大底氣。不過,由于3G網絡成熟和OTT業務的壯大,導致傳統的語音及短信業務的下滑形成了常態性下滑,基礎運營商也不得不為了避免被徹底管道化而展開聚焦流量后經營的轉型,紛紛依靠開展自有OTT業務或是和其它互聯網企業合作推出增值服務來扭轉這一態勢。這也就意味著要和虛擬運營商短兵相接。
而不利因素在于,由于當下國內通信用戶的發展已基本觸及天花板,即便是基礎運營商也大量依靠2G、3G的用戶進行轉化,無法過多的寄希望于新用戶。而這對于普羅大眾接觸門檻較高的虛擬運營商來說更加嚴峻,后者最初希望以號碼捆綁用戶,達到帶動自身如游戲、電商等業務共同增長的目的,但對于大部分用戶來說,這種需求往往是逆向的,甚至是毫無吸引力可言的。
另外,像京東、國美、蘇寧等渠道商還希望借助虛擬運營商套餐開賣合約機、迪信通和分享通信也預備推出自有終端,這也將和基礎運營商形成競爭,但在運營能力低下、且資費不占優勢和缺少4G的前提下,虛擬運營商很難被看好。
總結
綜上所述,虛擬運營商之所以遇冷,一方面是因為其自身固有的問題始終沒能得到解決,另一方面則是整個大環境都在變動,作為中途加入的一顆齒輪,虛擬運營商想要開足馬力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而事實上,至少在年底之前,虛擬運營商都難有真正的作為。而接下來,牌照方是會繼續砸錢推廣,還是暫緩進程,我們拭目以待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