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小米、聯想、海爾、富士康等第三批企業入局,我國虛擬運營商企業數量將達42家。
國內通信市場經過近20年高速增長,三大運營商競爭已進入4G時代,手機用戶增長也已接近“天花板”,國內市場是否還能支撐40多家虛擬運營商生存和發展?虛擬運營商如何實現用戶和利潤增長?市場洗牌和分化時間點又會在何時?
巴士在線CEO王獻蜀于近日接受了筆者專訪,就虛擬運營商與SP業務區別、目前所遇到的現實問題、如何賺錢和發展用戶,以及虛擬運營商分化時間點等問題進行了解讀,以下是主要信息:
國內虛擬運營商業務不會獨立生存
由于虛擬運營商業務是企業基于基礎通信,結合自有業務發展出來的特色和增值服務,因此在業內也被一些評論人士將其與傳統SP業務等同。
王獻蜀對此表示,傳統SP都是可以作為公司獨立業務存在,與運營商業務結合也非常緊密,并受運營商政策影響很大。而國際上虛擬運營商經過20年發展,也都可以作為獨立的業務經營模式存在。但國內虛擬運營商目前現狀和發展模式顯然與前兩者完全不同。
王獻蜀認為,國內虛擬運營商業務更多受基于運營商移動轉售批發,結合企業自有特點發展出來的服務業務。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國內虛擬運營商業務不可能脫離企業既有業務特點和模式,就是一種企業增值業務,因此既不會獨立經營,也不會死掉,這是國內虛擬運營商發展的現實情況。
虛擬運營商現實難題
隨著小米、聯想、海爾、富士康等第三批企業入局,我國虛擬運營商企業數量將達42家。隨著更多互聯網企業、手機和家電、甚至航空公司進入,虛擬運營商企業發展又會遇到哪些現實難題?
王獻蜀表示,現階段難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租用和獲取通信的能力。按照三大運營商要求,除了租用或自建BOSS、客服系統外,虛擬運營商企業還需要自己起解決對通信業務來說至關重要的“互聯互通”能力。如目前部分固話、銀行、網站不識別170號碼,部分手機APP自動攔截170號碼,智能手機不顯示虛擬運營商品牌等,都是互聯互通未解決引發的問題。
而按照工信部要求,一個新號段開通,需要三大運營商發文給各省公司,要求各地經營數據配置、撥打測試等,這部分工作目前由虛擬運營商企業與各地運營商挨個解決,因此這個過程將會比較復雜,花費時間較長。而智能手機不顯示虛擬運營商網絡品牌的問題,則需要協調終端廠商、運營商,以及工信部手機入網檢測部門共同解決。
2、贏利困難。王獻蜀透露,按照各家虛擬運營商前期平均投入計算,大約在2000萬-3000萬元之間,對于各虛擬運營商企業來說其實前期投入并不大,但是如果在目前運營模式和運營商轉售價格體系下,想實現贏利非常困難。對于各家虛擬運營商企業來說,前兩年就是爭奪用戶階段,能實現收支平衡就已不易。
對于巴士在線來說,計劃2015年底前發展用戶200萬,占比國內13億手機用戶總量的0.2%。
3、用戶換卡成本高,離網率高。高ARPU用戶一般比較重視號碼資源,自身換卡成本較高,同時也是三家基礎運營商重點維護和防止離網的用戶。王獻蜀稱,國內手機用戶平均ARPU在60元左右,對于虛擬運營商企業來說,實際上爭取太低ARPU的用戶沒有意義,因為這部分用戶對價格比較敏感,離網率較高,難以形成用戶粘性。
4、行業監管與自律。隨著第三批企業獲準進入,我國虛擬運營商企業數量將達42家。如何避免行業惡性競爭,引導行業向健康方向發展,成為各家虛擬運營商共同關心對話題。
從行業監管角度看,工信部發完牌不是沒事了,而是繼續發揮虛擬運營商行業監管和促進作用,聯合基礎運營商和虛擬運營商共同推動定價機制,共同維護行業健康發展。
年內虛擬運營商發展將分化
王獻蜀稱,目前我國42家虛擬運營商企業,通過一段時間的系統測試、業務整合、試商用運營,預計年底前將在用戶發展和品牌建設方面分出梯隊,2015年底前逐漸分流商業模式,我國虛擬運營商格局將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