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伊始,回首2013年,三大電信運營商不斷給市場注入“興奮劑”,連續出臺的政策和業務變革無不體現著“顛覆”的含義。看似平靜的2013年,運營商們卻掀起層層波瀾,和OTT的競爭、4G發牌、寬帶建設、虛擬運營商……在萬億級的市場規模誘惑下,三大運營商在2013年又做過哪些大動作呢?
關鍵詞
4G
4G牌照最明確的信號來自于2012年11月,工信部部長苗圩當時在接受采訪時表示,4G牌照在一年左右時間中就會下發。雖然,在2013年的“5·17電信日”之前也曾有過4G發牌的傳聞,但最終12月4日的發放時間還是契合苗圩最初的說法。
2013年12月4日下午,工信部向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頒發“LTE/第四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業務(TD-LTE)”經營許可。FDD LTE牌照暫緩發放。
在3G時代“憋屈”數年的中國移動,在2013年搶跑4G,2014年亦是鉚足了勁。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表示,將建成全球最大4G網絡。從已公布的數據來看,中國移動2013年投資200億建設20萬個基站,估計2014年的基站采購規模則會達到300億,基站總數將超50萬。
相比之下,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在2013年3月中下旬首次公開了中國電信的4G考量:中國電信希望獲得FDD LTE牌照,如果政府部門不發給FDD LTE牌照,中國電信會考慮向中國移動租用4G網絡。中電信2013年的4G投資約100億,雖然在網絡建設上未能和中移動保持同步商用水平,但其4G品牌“天翼4G”也早早亮出了“真身”,并在全國近百城市核心商圈頻繁展示。
至于中國聯通,憑借較成熟的3G網絡,通過4G發展的窗口期,先牢牢抓緊已有用戶。三大運營商各施其法,2013年提前開打。而在系列新政扶持電信行業之際,2013年,相關部門對歷史遺留難題,也陸續出臺部分新規,打擊電信服務行業的不法行為。
關鍵詞
實名制
2013年7月,工信部公布《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規定》,提前一個季度便開始部署實名登記規定。在實名制正式實行的規定日期9月1日前,幾乎各類大小營業廳、社會渠道商都接到了實名制的通知。不少報刊亭的攤主紛紛提前拋售手中的余卡,表示實名制后電話卡的生意基本“沒戲”了。
歷經運營商們風風火火的整治,目前由社會渠道售出的手機卡,均必須登記用戶姓名、身份證號等信息。具體方式有電子實名客戶端登記、短信實名登記、網頁實名登記等多種形式,而不實名登記的手機卡,就算拿到手,也無法辦理或更改任何業務套餐。
不過在強勢的政策面前,下游的代理商歷來都是“下有對策”,雖然實名制的形式多樣,但仍舊無法避免落實過程中的“死角”———下游的代理商擔心完全執行實名制會減少顧客,也早已打好了算盤。雖然大范圍的非實名卡已不再堂而皇之擺在臺面,但諸如囤積老卡、用自己身份證代辦新卡之類的“對策”還存在。
2014年,將是繼續加大力度推進實名制的一年,相關管理部門有望再出重拳。
關鍵詞
虛擬運營商
虛擬運營商在國外已經不是新興事物,但是在國內卻在4G時代才初露端倪。所謂虛擬運營商業務就是從基本電信運營商手中“批發”語音、短信、數據等業務,重新包裝成自有品牌并零售給消費者,又被叫做“移動通信轉售”業務。
根據工信部2013年5月下發的《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必須在兩年試點期內,和兩家以上轉售企業合作,合作的最終協議簽署期限為2013年10月。而后,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分別與14家、16家、17家企業簽訂了移動轉售的合作協議。
虛擬運營商之所以備受期待,很大程度上因為這項業務有助于激活電信市場的創新活力,督促基礎電信運營商提高自身競爭力,擴大行業規模,實現用信息消費拉動內需增長。
從年初的意見征集到年末的“正式發牌”,移動轉售及由此誕生的虛擬運營商概念吸引了眾多民營企業的目光。民營資本得以進入過去相對壟斷行業,但凡有資格者,都不想錯過。
2013年12月26日下午14時,工信部向11家企業頒發《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批文》,其中包括10家可在全國范圍內經營移動轉售業務的企業和1家只在浙江開展移動轉售業務的企業,包括天音通信、浙江連連科技、樂語、華翔聯信、京東、北緯通信、萬網志成、迪信通、分享在線網絡技術、話機世界數碼連鎖集團、巴士在線控股有限公司。
然而,幾家呼聲極高的渠道巨頭均未獲得許可,這的確令人出乎意料,包括家電連鎖巨頭蘇寧、國美等。盡管工信部聲稱“只要是符合要求的企業都可以獲得試點資格”,但首批牌照只有11家,仍令不少人遺憾。
虛擬運營商面臨百億市場,說不心動是假的,但如何行動才是要好好斟酌的大事。僅就國內情況來看,國有壟斷的電信領域初向民營企業開閘,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內憂外患”。三大運營商經營多年,大企業病不可避免,船大難調頭,再加上移動互聯網的猛烈沖擊,更是給運營商的生存蒙上了一層陰影。
業內人士分析,虛擬運營商的引入絕不是為了與傳統運營商你死我活,2014年,相關企業借助互聯網思維激活市場,或是拓展業務類型從而做大蛋糕,將同時為運營商提供轉型思路和借鑒。
關鍵詞
治理垃圾短信
提起垃圾短信,這幾乎是三大運營商心中的“劇痛”。垃圾短信從技術上說最大的特征就是群發,一類是手機間點對點群發短信,發送者多使用短信群發器,另一類是端口類群發短信,包括SP(內容提供商)端口、集團客戶行業端口和自有業務端口。
目前,從運營商收到的用戶投訴和攔截情況看,點對點垃圾短信占絕大部分。然而,隨著治理工作的不斷推進,垃圾短信出現了新的趨勢,群發頻次由原來的爆發式群發,逐漸演變成連續低頻式群發;短信內容中特殊字符、同音字、諧音字、繁體字等不斷增多,甚至出現了豎著看的短信體;一些不法分子甚至還利用技術漏洞群發垃圾短信,產生大量欠費和高額網間結算支出,垃圾短信不僅給運營商帶來了商譽損失,也對運營商的技術構成了挑戰。
從2013年4月開始,工信部展開新一輪治理垃圾短信的專項行動,中國互聯網協會組織基礎電信企業、手機廠商、安全廠商等成立了“反垃圾短信聯盟”,建立了垃圾短信網間聯動處理機制,三大運營商也紛紛開通垃圾短信投訴舉報電話,分條逐個治理出問題的垃圾短信,而聯通手段更是強硬,關閉群發短信端頭,從源頭堵住了垃圾短信,不過“一刀切”的封口行為,也讓不少用戶失去了群發短信的接收功能。不過在經過眾多措施后,被戲稱為“打不死”的垃圾短信也在嚴打之下顯出弱勢,低調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