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自帶設備上學,家長中有點贊也有反對。贊同的家長認為能提高學習效率,諸多好處顯而易見。反對方則擔心孩子沉溺于網絡而“變壞”,擔心孩子成天泡在網上影響視力、身體素質和人際交往,這些擔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們要引導社會正確全面地認識“自帶設備”上學這件事。
目前,全世界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之一就是BYOD(自帶設備),這在世界上著名的《地平線報告》2014年版中已經強調指出,學生和教師自帶設備學習是一個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這是人類社會進入移動化的全球發展趨勢的一個部分。任何人只要留心一下自己的身邊,就可以看到今天的一個新常態:從兒童到成人大都擁有自己的手機,中國已經進入了移動終端普及的時代。
但是,由于中國家庭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再加上文化認識的原因,接受新事物確實需要一個過程。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學校開展電子書包項目,往往需要根據國情,第一步由學校開展實驗項目,如利用學校的科研經費或辦公費,購買一批平板電腦開展試點。
由學校提供設備開展實驗,首先要解決網絡移動時代的德育教育問題,讓學生自覺遵守國家法規政策去用好這些電子設備,養成移動互聯時代的良好道德修養和行為規范。這種德育教育并非說教和強制,而是引導學生自我教育、相互幫助、發揚團隊精神和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好,家長不放心,學校、政府也不放心。現在,不少學校禁止學生使用移動終端,因為擔心學生“變壞”。
從教育學的原理看,與其一味地堵,不如疏導,學校和教師有責任教好未成年人如何正確使用新技術,管理運用好自己的移動終端設備,讓學生養成協作學習、深度思考、自我管理等良好學習習慣,充分利用新設備提高學習效率。面對信息時代長大的“原住民”青少年,學校僅僅靠封鎖網絡、格式化硬盤、鎖止iPad等設備的上網功能等做法還是太被動,并沒有解決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還不如積極正面引導教育,例如,可以經常組織學習交流活動,組織學生、家長、教師聯席會議,讓同學們自定班級公約,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軟件,用基于項目的學習(PBL)激勵學生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去研究和創造等。這樣,堅持從積極的方面去引導學生,通過電子書包項目的實驗過程讓學生提高綜合素養和學習能力,讓學生和家長逐步認識到教學改革的意義,前面提到的對教育信息化實施過程產生的不同認識和分歧就會逐步得到大家的共識。
在前面實驗的基礎上,愿意自帶設備上學的學生和家長可以與學校和教師協商,組成幾個數字化實驗班,不愿意的學生可以仍然在不用設備的傳統教學班,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后,學校可以鼓勵學生和家長自帶設備(BYOD),在這個過程中,學校要注意,自帶設備應該尊重學生家長的意愿,切忌強行指定某個品牌,選擇權要交給學生和家長,對于不熟悉電子產品的家長,學校可以做適當的咨詢和建議。
在這種情況下,還是要注意到教育的均衡性問題,因為設備由學生“自帶”,少數孩子可能由于家庭貧困或其他原因無法擁有這樣的設備,產生新的不公平。對這種情況,國外和國內一些學校的解決方案是開放電子閱覽室,或在教室里放幾臺公用電腦,供這些孩子使用。還有一種辦法是小組學習,把學生進行混合編組,小組里有學生自帶設備,有學生沒有,同學們互相幫助。小組學習的方式解決了設備不均衡的問題,對于自帶設備的學生也有一種很好的鍛煉,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和領導力。
BYOD在大學的變化最明顯,過去電腦不太普及,學生都去機房上機,如今,一些高校的機房都蒙上了厚厚的灰塵,而在大學校園,幾乎學生人手一臺電腦、手機,其實高校并沒有規定學生必須BYOD,但為什么學生都在BYOD?
總之,BYOD在中國的推廣不要一蹴而就,或操之過急,這是一個逐步推廣和被學生、家長、社會認識接受的過程。比較好的路線是先通過實驗班讓大家認識到作用,然后把感興趣和有積極性的家長組成實驗班,最后再將所有的學生納入進來。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保證教育的均衡化。
其實,這些都不是核心問題,BYOD現象的背后,更本質的問題就是“倒逼”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你想一想:當學生人手一個終端時,教師傳統的授課方式就必須轉變了。教師已經不再是學生獲得信息和知識的主要來源,學生們指尖輕點就可以快速進行網絡搜索,瞬間獲得遠大于教師傳遞的知識信息。反之,如果老師還是滿堂灌的方式,那么這些終端就沒有多少用處,反而增加學生負擔。
目前,全國的實驗學校最盛行的做法就是“翻轉課堂”,微課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協作學習,參與式學習等,這些新型的教學方式讓每個學生充分利用手中的終端,自主學習和小組協作學習,教師角色從過去的知識灌輸到現在的輔導學生深入理解消化知識,個性化教學。總之,改變課堂教學方式,重塑教師角色,追求深度學習,應該是BYOD的核心問題,因為家長最終要看到的是學生的學習績效,如果這些做好了,關于BYOD爭議的許多問題其實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