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面臨寒冬?但最新投資數據表明:區塊鏈一點兒也不冷!
據統計,2018年全球區塊鏈領域共獲得451筆融資,總計約333.5億元,其中,中國為154. 7億元。
區塊鏈成資本寵兒中國融資排名第一
如果用一句老生常談的話來形容2018的區塊鏈,那只能是冰與火之年。
這一年的區塊鏈,經歷過巔峰,也遇到過寒冬,崛起過一批,也死亡了一片。但不可否認的是,區塊鏈一直在前行。
隨著技術在實體經濟中逐漸落地,區塊鏈受到的關注度也大幅度提升,特別是在金融科技融資領域,區塊鏈一躍成為2018年之最。
據零壹數據統計,2018年,區塊鏈全球總計獲得451筆融資,金額高達333. 5億元。
此外,全球區塊鏈領域種子/天使輪融資共有196筆,A輪(含Pre-A、A、A+)共有71筆,合計占所有輪次的57%;融資總額為91.3億元,僅占所有輪次的27.4%;共獲得175筆戰略投資,涉及金額為107. 8億元。
而中國、美國、新加坡融資合計占全球總數的83.1%。
其中,單中國就獲得了266筆融資,總額為154. 7億元,占全球融資46.4%,筆均0.6億元,占總數第一;美國共獲得80筆融資,共計114.7億元,筆均1.4億元,列居第二。
中國區塊鏈逐漸成長
但數據并不是絕對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總筆數和總融資金額均較多,但與美國相比,筆均融資還是相對較小。
對此,火鳥財經采訪到33復雜美創始人兼CEO吳思進。吳思進表示:“從區塊鏈專利申請排名來看,中國和美國占了絕大多數,與融資情況是相符的。不過,雖然中國區塊鏈企業數量比美國多,市場也大,企業對區塊鏈的需求及活躍度都高于美國,但是中國開發人員的成本明顯低于美國,所以融資額并不需要那么高。”
數字經濟學家、數字經濟學理論奠基人劉志毅認為,在區塊鏈投資領域,中國具備一定的優勢:
第一,中國的創投環境對概念的追逐比較敏感,尤其是區塊鏈帶動了虛擬貨幣的繁榮,過去兩年間的投資在這個方面投入較大,所以數據上有一些優勢;
第二,中國的創投環境相對更加偏向于應用,對基礎技術的投資較少,因此很習慣于按照互聯網風險投資的方式快速進入市場進行試錯。相對而言,美國注重創新和基礎技術的研發,中國注重應用和商業模式的創造。”
不過他也表示,這組數據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中美在區塊鏈技術相關領域的創新創投情況,“一方面,很多基礎設施的技術投入不一定都納入統計,比如美國就有不少傳統行業和金融機構也布局了區塊鏈;另一方面,由于虛擬貨幣泡沫等原因,也存在些不太合規合法的投資數據未納入統計。所以,對于中美兩國的區塊鏈布局,要從不同角度看待。美國,要看他們對基礎技術的研發以及傳統科技公司在區塊鏈領域的投入;中國,則要看在概念之外能真正能夠落地的應用。”
未來投資方向金融VS技術
據零壹數據統計,目前全球在金融科技投融資方向上,金融科技還是占主導地位。以“綜合金融”為業務標簽的占據了前7名,全部來自中國;其中,業務標簽為“區塊鏈”的比特大陸排名第十。
劉志毅分析:“從全球來看,金融領域的應用還是占主流但是在國內的應用則是偏重于基于‘金融+信息’的應用,即金融科技領域中如何通過區塊鏈技術來實現金融信息化。”在他看來,如何推動區塊鏈幫助傳統企業轉型、并與其他技術范式結合是應該著重關注的;另外一方面,在如支付清算、數字票據和資產證券化等金融信息化的應用場景里,區塊鏈能還能幫助銀行、保險、證券等行業等提升效率,并具體落地相關應用。
在區塊鏈投資領域,吳思進則更看好技術方向:“區塊鏈的投資還是要先投如公鏈等區塊鏈技術,我感覺區塊鏈對金融行業的改造意義不大,重點還是要讓企業用上區塊鏈技術,比如資產上鏈、企業供應鏈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