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區塊鏈技術的未來充滿信心,相信它會改變金融機構的運作方式,但是我懷疑比特幣,我不認為比特幣會取代貨幣。”12月15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本特·霍姆斯特羅姆出席2018上海金融論壇,并在會后就區塊鏈、大數據等金融科技話題,與鳳凰網財經獨家對話。
本特·霍姆斯特羅姆1949年出生于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本科就讀于赫爾辛基大學,主修數學,29歲時在斯坦福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以委托代理人理論聞名經濟學界,主要研究契約領域和激勵理論。霍姆斯特羅姆的理論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被廣泛應用于公司治理和流動性領域。他也重點研究了2008金融危機中的流動性難題。
自1994年以來,霍姆斯特羅姆一直在麻省理工大學從事教學研究。2016年,他以契約理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家。但是在12月15日的論壇上,霍姆斯特羅姆發言時談的并不是自己的研究理論,而是目前炙手可熱的金融科技(FinTech)。在與鳳凰網財經談到大數據、區塊鏈等話題時,霍姆斯特羅姆顯得十分興奮。
看好區塊鏈懷疑比特幣
在上午的演講中,霍姆斯特羅姆提到電影《大空頭》,這部以邁克爾·路易斯的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講了一個2008年前華爾街金融家做空次貸CDS,從金融危機中獲利的故事。霍姆斯特德從中引出貨幣市場自古以來始終無法解決的問題:信任(trust)。
他向鳳凰網財經解釋說,貨幣市場常見的融資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抵押貸款,通過使用抵押品回避融資中因缺乏足夠信息而缺乏信任的問題。“也就是說,如果你到期無法償還借款,債主將獲得你的抵押品。”第二種方式是風險融資,即由銀行或風投機構等專業中介提供融資服務,因為金融中介有能力獲得更多關于資金需求者的信息,同時也以品牌為信用背書。
而區塊鏈技術的前景在霍姆斯特羅姆看來,正是它“可能會解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問題:信任。”他表示,區塊鏈是一種存儲證據的媒介,并且向所有人開放,因此它有可能徹底改變金融機構的運作方式。
但他同時強調,區塊鏈和比特幣并不是一回事。采訪一開始霍姆斯特羅姆就明確給鳳凰網財經做出區分,“需要說清楚的是,我對區塊鏈技術是樂觀的,但是比較懷疑比特幣,我不認為比特幣會取代貨幣。”因為在它看來,比特幣交易的注冊過程太簡單,無法保證交易雙方本身注冊信息的真偽,而認證其身份信息的服務卻十分昂貴,并且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
大數據創造新的融資方式
除了區塊鏈,霍姆斯特羅姆十分看好的金融科技還有大數據。如果說區塊鏈是通過將交易透明化來化解信任危機,那么大數據則是通過技術為金融機構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對其中的重要信息進行篩選和分析。
霍姆斯特羅姆表示,大數據使資本市場出現了抵押貸款和風險融資以外的第三種融資方式,即支付寶、微信錢包這樣的互聯網產品。
“從你的購買、借款、還款等信息中,你的消費習慣將被分析出來,通過分析這些信息,我們可以判斷你是否值得信任,融資給你是否安全可靠。換句話說,如果你能獲得融資,說明你的信用評級在他們的數據庫中非常高;另一方面,它也在約束你的償還義務,否則,舉個例子,你的信用卡會被注銷。這就是信息的重要性,我認為這非常有趣,因為人們可以從這些不起眼的信息中分析出那么多的有價值信息。”
在霍姆斯特羅姆看來,大數據的創新之處在于,對信息的收集著并不是傳統金融機構,比如銀行,而是有深度學習能力的算法平臺,“平臺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分析信息、評估信息,同時得出你的信用分數以及你的信用評級,比如說支付寶的評級分數,騰訊也有自己的大數據平臺。”
大數據的運用對普惠金融也有極大促進作用。“舉個例子,中國西部地區以前很難從銀行得到貸款,但是突然間,西部地區獲得了同樣的融資機會,金融機構可以從貿易、消費等方面獲取源源不斷的信息,西部地區從而獲得了更多投資機會。”
金融科技威脅銀行業的說法“有點老了”像阿里巴巴和騰訊這樣得到霍姆斯特羅姆肯定的企業,其運用的金融科技是否會對銀行業帶來威脅呢?對此霍姆斯特羅姆對鳳凰網財經表示,銀行與新興金融機構是可以并存、相互合作的。他以IBM為例,“IBM掌握了大量的企業數據,同時他們也有為企業提供融資的金融機構。IBM也同意為其他機構,包括銀行提供自己的數據。”
他認為,金融科技的應用會使銀行的一部分功能弱化,但銀行仍然是最主要的融資主體,這一職能是不會失去的。因此金融科技會對銀行業帶來威脅的說法實際上“已經有點老了。”霍姆斯特羅姆在演講中提到,瑞銀的行長曾對他說,自己擔心的不是科技的威脅,而是銀行能否找到適應金融科技的新商業模式,將金融科技融合在業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