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個加密貨幣論壇和博客上,本月關鍵詞是“投降”。隨著比特幣自2017年10月以來首次跌破5000美元,業界領軍人物開始越來越激烈地相互指責,而加密貨幣的愛好者則與批評者開戰,后者認為這是法定貨幣的勝利。盡管比特幣和比特幣公司也許不會就此終結,但比特幣的崩潰凸顯一個問題:努力把加密貨幣引入主流到底是否值得。
有很多理由讓我們對加密貨幣感到擔憂,包括巨大的波動(比特幣的價值在一周內蒸發掉30%),欺詐和操縱,許多首次代幣發行(ICO)被證實為騙局,以及它被洗錢者和恐怖分子利用。但是,監管一直難以跟上步伐,這正是科技行業的通病。不足為奇的是,擬議中的“自我監管”一直不到位:溫克萊沃斯(Winklevoss)孿生兄弟的虛擬商品協會(Virtual Commodity Association)在8月份成立,旨在提供“一個行業自發的自我監管組織”,盡管加密貨幣已崩潰,但該協會一直保持沉默。
政府部門表現更加積極主動。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CA)正在討論一項針對加密貨幣衍生品的禁令,而英國下議院(Commons)的一個特別委員會則譴責加密資產市場是“蠻荒西部”,呼吁對其進行監管。香港證監會(SFC)本月表示,正在研究監管加密貨幣交易所的計劃。今年9月,紐約州總檢察長辦公室的一份報告稱,該行業存在利益沖突,而且沒有采取防范市場操縱的充分措施。
但鑒于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特點,讓虛擬貨幣世界步入正軌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任務。全球反洗錢機構——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得出結論稱,“一個虛擬貨幣系統的組成部分也許位于缺乏充分的(反洗錢)控制措施的司法管轄區”。在其他地方,規避禁令的加密貨幣港正在涌現出來:加密硬件制造商Ledger在香港啟動了區域性業務,以滿足中國人對離岸加密資產的需求,繞開了內地的一項禁止持有此類資產的法律。然而,加密貨幣提供了寶貴經驗。
它證明了人們對當前支付系統的不滿,促使銀行和政府意識到,必須提高貨幣的數字化程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議設立央行數字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CBD
C),這是一種只有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旨在將現金的易用性與央行的賬簿系統結合起來,以對交易進行核實。實施CBDC需要進行大量測試:IMF的一份報告承認,CBDC也許主要在銀行不那么安全的國家受歡迎,并擔心采用CBDC可能會引發數字銀行擠兌。但是,CBDC也許有一天會為消費者提供一種比實物現金和信用卡更快、更便宜、更安全的選擇。
區塊鏈技術也許還有其他用途,盡管這一點尚未得到證明。去年10月推出的銀行間信息網絡(Interbank Information Network)正在對75多家銀行之間的困難交易測試區塊鏈技術。沃爾瑪(Walmart)正在試驗用區塊鏈來追蹤一些產品。
加密貨幣或許尚未死掉,但比特幣成為未來貨幣的夢想應當已破滅。它作為一種交換媒介和一種投機資產之間的內在矛盾太大了。但它引發的有關數字貨幣潛力的辯論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