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看出,“規范幣,鼓勵鏈”正在成為國內監管共識。
當前區塊鏈技術發展方興未艾,但仍處于社會實驗階段。鑒于此,9 月 5 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稱“信通院”)和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共同發布《區塊鏈白皮書(2018)》(以下稱“白皮書”),對區塊鏈的概念、架構、技術 特點、發展路線及治理與監管等作出了界定。
白皮書將區塊鏈 (Blockchain) 定義為一種由多方共同維護,使用密碼學保證傳輸和訪問安全,能夠實現數據一致存儲、難以篡改、防止抵賴的記賬技術,也稱為分布式賬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作為一種在不可信的競爭環境中低成本建立信任的新型計算范式和協作模式,區塊鏈有望改變諸多行業的應用場景和運行規則,是未來發展數字經濟、構建新型信任體系不可或缺的技術之一。
同時,白皮書也指出區塊鏈不是萬能的,其去中心、不可篡改的突出特點,使其對無風險、高價值、易實現的場景具有更高的應用價值。
就區塊鏈的技術發展現狀來說,信通院的調查數據顯示,全球共有 1242 家公司 12 活躍在區塊鏈產業生態中,美國、中國、英國區塊鏈企業數量分列前三位,東南亞 (新加坡、越南、 泰國等) 漸成區塊鏈新勢力。從行業分類來看,從事加密貨幣相關技術與服務的公司數量最多 (467 家,占比 37.60%),隨后是區塊鏈技術和軟件平臺研發公司(201 家,占比 16.18%) 。從產業融資來看,2009 至 2018 年,區塊鏈初創企業融資(非 ICO 融 資) 總額達到 48.1 億美元。從地域分布來看,美國共有 25.42 億美元 融資,中國 6.02 億美元位居第二位,加拿大 2.47 億美元居第三位。
區塊鏈各階段融資輪次分布
綜合全球區塊鏈發展現狀,白皮書認為目前共有五大趨勢:
一、架構方面:公有鏈和聯盟鏈融合持續演進。聯盟鏈是區塊鏈現階段的重要落地方式,但聯盟鏈不具備公有鏈的可擴展性、匿名性和社區激勵。隨著應用場景日趨復雜,公有鏈和聯盟鏈的架構模式開始融合,開始出現公有鏈在底層面向大眾、聯盟鏈在上層面向企業的混合架構模式,結合錢包、交易所等入口,形成一種新的技術生態。
二、部署方面:區塊鏈即服務加速應用落地。區塊鏈與云計算結合發展出的 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 區塊鏈即服務),將有效降低區塊鏈部署成本 ,幫助區塊鏈開發者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不同的業務場景中。
三、性能方面:跨鏈及高性能的需求日益凸顯。對于場景復雜的行業,跨鏈技術(公證人機制、側鏈 / 中 繼和哈希鎖定)能夠幫助實現多個區塊鏈之間的數字資產轉移,如金融質押、資產證券化等。
四、共識方面:共識機制從單一向混合方式演變。常見的共識機制包括 PoW、PoS、DPoS、拜占庭容錯等,當前區塊鏈正呈現出根據場景切換共識機制的趨勢,并且將從單一的共識機制向多類混合的共識機制演進。
五、合約方面:當前生態系統智能合約的開發語言不夠規范,在創造或增加新的合約語言之時,可插拔、易用性、安全性成為發展重點。
作為尚未成熟的技術,區塊鏈發展仍然面臨諸多挑戰。白皮書將其總結為四大挑戰:技術成熟層面存在隱患,應用場景模式尚不明確,行業專業人才相對稀缺,相關法律法規有待完善。
具體來說,技術上,性能無法同時滿足 “高效低 能”、“去中心化” 和“安全”這三個要求;
針對上述問題與挑戰,信通院建議,首先應引導社會客觀理性認識,重在加強核心關鍵技術研究,此外也要推動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與完善區塊鏈發展政策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