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記賬
了解會計學知識的人都知道復式記賬法,相比單式記賬法具有許多優點:一是對每一筆賬目都至少在兩個賬戶上進行分類記錄;二是對記錄的結果可以進行試算平衡,非常容易發現記賬過程中發生的差錯,是一種比較完善的記賬方法。復式記賬法誕生 于13世紀的意大利,當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發達的商品經濟迫切要求從簿記中獲得有關經濟往來和經營成果的重要信息。1494年盧卡·帕喬利出版了《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一書,使得復式記賬法廣為流傳,標志著現代會計的開始。
但復式記賬法只能保證同一個機構內部賬目的準確性,對于涉及多個機構的經濟往來,每個機構都各自記賬,即便每個機構內部的賬目都是平衡的,也無法避免不同機構之間賬目存在的差別。這樣就產生了對賬的需求。機構間頻繁進行對賬,來檢查和發現各自賬目間的差別,然后再進行賬目調整以達到各機構賬目最終的一致。隨著經濟活動的大量增長,這樣的對賬和調賬占用了會計人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還是很容易產生差錯并很難找到問題的根源,對賬工作成為困擾會計人員的一大難題。
分布式賬本(Distributed LedgerTechnology, DLT)的出現解決了這一難題。分布式賬本,從實質上說就是一個可以在多個機構組成的網絡里進行分享的資產數據庫,在這個網絡里的所有參與者可以獲得一個惟一、真實賬本的副本,賬本的任何改動都會在所有的副本中及時反映出來。基于這樣的特性,使用分布式賬本的各機構之間的賬目都是隨時保持一致的,就不再需要進行對賬了。
2.?區塊鏈
分布式賬本有多種不同的技術實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區塊鏈技術了。區塊鏈(Blockchain)是一種去中心化的、以密碼學為基礎、基于鏈狀數據結構、通過共識算法保證拜占庭一致性的軟件技術體系。區塊鏈在分布式賬本的基礎上提供了匿名性、開放性、不可篡改性等特性,可用以實現安全可靠的分布式賬本。區塊鏈這個詞有兩層含義:狹義的區塊鏈是一種數據結構,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先后鏈接起來,并以密碼學算法保證以這種方式存儲的數據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且可以方便地進行驗證;廣義的區塊鏈技術則是指包括這種數據結構以及對等網絡、共識機制、智能合約等一系列技術所構成的技術體系的總稱。
對等網絡是一種分散的、去中心化的計算機網絡,網絡中所有的電腦都是平等的,不需要中心服務器,互相之間都可以直接建立連接并發送數據。對等網絡最著名的應用是BitTorrent(BT),用于在網上下載文件。
區塊鏈對等網絡中沒有權威中心機構,所有的記賬者(稱為“節點”)之間通過共識機制來確保各自賬本數據的一致性。共識機制本質上是一種可編程的協議,如果所有參與者都嚴格按照同樣的協議在區塊鏈上生成數據,則每個人生成的區塊鏈都是完全一樣的;如果有少數人違反共識協議,故意生成錯誤的數據,其他人可以立即發現,拒絕接受其數據進入區塊鏈,這樣的結果就是錯誤的數據被整個網絡拋棄,剩下的都是一致的、正確的數據。
智能合約與現實生活中的合同文本類似,只是智能合約是一段程序代碼,事先規定好兩個或多個參與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這樣的權利和義務往往不是立即執行,而是在將來滿足一系列條件時就會在所有節點上自動執行,不需要人為介入。
區塊鏈按接入許可方式可分為三類:私有鏈、聯盟鏈和公有鏈。私有鏈只在一個機構內部使用,其應用場景有限,很少被采用。聯盟鏈在一些有合作關系的機構之間進行部署,其他機構和個人想要接入必須經過批準授權,如超級賬本的 fabric,在金融業廣泛應用。公有鏈則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接入訪問,比如比特幣、以太坊等,這是最常見的區塊鏈類型。
區塊鏈沒有一個專職的運營機構,它由所有節點共同進行維護,節點之間的地位沒有高下之分,每個節點平等地、獨立地進行交易驗證、計算、記賬和數據存儲。區塊鏈里所有的賬目在每個節點都存有一份副本,即使其中一部分節點出現故障、停機甚至丟失數據,也不影響整個區塊鏈的數據可靠性和完整性。當故障節點修復或有新節點加入時,它們會自動從其他節點處獲取完整的賬目副本并存儲在本地。
協調這一切行為的不是某個行政機構,也不是依靠法令或合同,而是區塊鏈算法和程序代碼,計算機會一絲不茍地按照共識算法維護整個區塊鏈的穩定運行,無須人為干預。
3.比特幣
比特幣(Bitcoin, BTC)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加密數字貨幣,是區塊鏈的第一個應用,也是目前最為成功的應用,由中本聰(化名)在2009年1月3日啟動運行,目前總市值已超過1600億美元。作為一種公有鏈應用,比特幣采用了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 PoW)共識機制。工作量證明機制允許任意節點參與記賬,無需許可。
節點記賬時,會將自己所記載的賬目內容再加上一個隨機數進行一種數學運算,這種運算稱為“哈希”,哈希運算的結果有2256種可能,而且是惟一且不可逆的,因此無法偽造。當計算出來的哈希值小于一個很小的預設數值(稱為“目標閾值”)時,就可以認為該節點成功獲得了記賬權,其他節點均會接受該節點所記載的賬目(稱為一個“區塊”),然后所有節點重新開始新一輪記賬和計算的過程,繼續爭奪記賬權。一個節點生成一個區塊的同時,也會得到一定數量(目前是12.5個)比特幣的獎勵,以鼓勵更多的節點參與記賬。由于比特幣類似于黃金的特性,這個爭奪記賬權獲得比特幣獎勵的過程可以與礦工采金礦進行類比,因此通常將這個過程稱為“挖礦”,而參與記賬的節點也就被稱為“礦工”。正是由于大量礦工的參與,才使得比特幣源源不斷地被“挖掘”出來,順便地完成了全球比特幣轉賬交易的記賬任務。
4.比特幣的通縮性
中本聰在設計比特幣時,采用了一種發行量遞減的機制。雖然每隔10分鐘左右生成一個區塊的速率始終保持不變,但每過大約四年時間,區塊獎勵的比特幣數量會減半。2009年第一個區塊包含50個比特幣,到2013年減半為25個,2016 年又減半為現在的12.5個,這樣比特幣的發行速率會越來越慢,直到100多年后的2140年,新挖出的區塊不再有比特幣獎勵,這時比特幣總產量達到2100萬個的上限。
這種特性正是在模仿黃金,因為地球上的黃金儲量是有限的,總有一天會被全部挖完。因此,比特幣與黃金一樣,未來會是一種通縮的貨幣,這也意味著其價格會不斷升高。而我們日常使用的法定貨幣是由各國央行發行的,長期以來發行量一直在上升,是通脹的貨幣。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通縮貨幣對經濟增長是有害的,但這種觀點并沒有經過實踐檢驗,也存有爭議。需要強調的是,比特幣是通縮的,并不意味著所有加密數字貨幣都是通縮的,這完全取決于發行者制定的發行規則,投資者必須擦亮眼睛看清楚。好在這些規則都寫在代碼里,任何人都無法偷偷地改變。
5.加密數字貨幣
比特幣及其大量的追隨者如萊特幣、以太幣等,已構成了有數千成員的加密數字貨幣大家族,目前總市值約4500億美元,且還在不斷增長中。與法定貨幣相比,加密數字貨幣有很多優勢:一是純數字形態,在互聯網上使用方便;二是不受地理、國境條件限制,可全球范圍內任意支付;三是無法偽造,不用擔心偽鈔;四是無需第三方(銀行、支付機構)介入管理,貨幣擁有者自身可以完全控制;五是具有較好的匿名性,保護個人隱私;六是不會通脹,財富不會貶值。
6.中國政府的監管態度
中國政府對區塊鏈一直是持明確的支持態度的。2016 年 10 月,工信部就發布了《區塊鏈技術與應用開發白皮書》。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兩次提及區塊鏈。將區塊鏈技術的基礎研發和前沿布局列入信息化規劃的重大任務和重點工程。2017年5月,工信部發布首個區塊鏈標準《區塊鏈參考架構》。2017 年 8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鼓勵利用開源代碼開發個性化軟件,開展基于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試點應用。”2017 年 10 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研究利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建立基于供應鏈的信用評價機制。”各地方政府也紛紛推出了支持區塊鏈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對加密數字貨幣的態度不是很明朗。2013 年 12 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下發《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否認了比特幣的貨幣屬性,認為它是一種特殊的“虛擬商品”,禁止銀行和支付機構涉足其中,但對非金融行業的加密數字貨幣的發展則長期不聞不問。之后央行又提出要發行法定數字貨幣,成立了數字貨幣研究所,至今遲遲未推出。直到2017年9月出手關停了國內的數字貨幣交易所,但并未對比特幣市場形成致命打擊。反映出國家對數字貨幣的監管尚未形成明確的、一致的思路,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中國政府對 ICO 的態度則大為不同。2017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布了《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認為ICO是“一種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活動,ICO被全面禁止,并要求平臺做好資金清退工作。其態度之嚴厲大大出人意料,應該是政府擔心ICO對金融穩定產生負面影響所導致的,雖然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良好效果,但也有簡單粗暴之嫌,應是緊急應對的一時之策,個人猜測未來可能會進行適當的政策調整。
文/洪蜀寧
洪蜀寧,蘇寧金融研究院區塊鏈實驗室首席研究員,畢業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長期在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營業管理部工作,對銀行科技、支付清算、征信管理等都有深入的理解和豐富的實際經驗。2011年發表了國內第一篇研究比特幣的學術論文《比特幣:一種新型貨幣對金融體系的挑戰》,目前專注于比特幣、區塊鏈技術以及金融行業區塊鏈應用等研究,曾發表過《比特幣真的會成為未來貨幣嗎?》、《比特幣會成為新一代的資本嗎?》、《怎樣殺死比特幣》以及《金融從業者需要了解的區塊鏈常識》系列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