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是一些已有技術的巧妙組合
“區塊鏈原理說起來不復雜,是一些已有技術的巧妙組合。”區塊鏈技術評論者王羽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互聯網上的信息交換,一般是通過大家都信任的信息中心;但區塊鏈沒有信息中心,每個節點都接收和儲存信息,這就是“去中心化”。
王羽打了個比方:一群碼農要開會,可以選一個辦事員,定時間地點通知大家。但這群人沒選辦事員,而是兩兩通信商量。只要來往信件足夠多,也能敲定會面時間地點。
大家約定:每個人都要轉發收到的所有信息,并且附上簽名。這樣,即使有人惡作劇,將錯誤的開會時間地址發給大家,在多數人轉發的正確信息比對下,也會被識別出來。“如有超過一半的用戶串通好了作假,是可以成功的。這就是區塊鏈無法防范的‘51%攻擊’。但網絡足夠大的話,就不會發生這種情況。”王羽說。
他解釋,這種“鏈”的本質,就是“去中心化的記賬”,要求“即使與你無關的信息,你也要登記在案”。
“鏈”沒有中心,避免了中心舞弊,各節點也不能篡改信息,稱得上公開透明。理論上,只要是公開透明能提升效率的場景,就可能會應用區塊鏈。王羽說,比如一盒有機牛奶,如果它的生產、檢驗、包裝和流通信息,即刻上傳區塊鏈網絡,監督成本就節省了,因為用戶可以確信,這是沒人篡改的原始信息。
而應用了區塊鏈技術的比特幣,是一套完全透明的貨幣流通系統——所有持幣者根據規則,來確定比特幣如何分配。
A轉了一個比特幣給B,會通知所有人記賬。每個人都不停收到海量賬目。這筆賬需要定期驗算,好幫助達成交易;誰先算清楚,就會被系統按規則獎勵比特幣(隨著比特幣增多,獎勵數量越來越少)。這就叫“挖礦”。比特幣靠這一規則增發,不需要中央銀行。
王羽說,一般情況下,很難保證發行機構不濫發貨幣,但比特幣的數量完全由初始規則確定,任何人左右不了,這就是區塊鏈技術的威力。
區塊鏈貨幣盛極而衰,早有定數
業內人士將區塊鏈行業大概分為“幣圈”和“鏈圈”。前者以虛擬貨幣為主營業務,而后者主要進行分布式記賬與實體應用銜接的落地。
隨著2017年比特幣的熱炒,區塊鏈技術一度與虛擬貨幣劃等號。發幣來錢快的事實,催生了行業內外“一擁而上”的現象。
一度,推出一個“生態”、發布一本“白皮書”就能圈到不菲的融資。其瘋狂、盲目程度,讓一些段子手調侃:馬桶也能進入區塊鏈,糞便也可產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