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但其存在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譬如,共享單車過度投放、亂停亂放、難以回收等問題,嚴重影響到城市形象和公共利益。目前,盡管不少城市對共享單車進行了總量控制,但共享單車的投放、運營情況等信息還是由各企業掌握,甚至在一些城市發布“禁投令”后,出現過部分企業偷偷投放共享單車的情況。這顯然影響到治理效果。
根據招標公告,廣州將對共享單車的“投放”“管理”“回收”全鏈條進行信息化管理。這就意味著,每家企業投放多少共享單車,過去只有企業掌握,今后監管部門也會掌握。這就有利于“禁投令”落地、實現總量控制目標。同時,如果企業未能落實共享單車停放、回收等責任,也會被監管部門實時監控到。也就是說,采取實時監控后,會對共享單車形成雙重“緊箍”:除企業履行自身管理責任外,監管部門通過直接監控市場,將對企業形成有效管理。
這既是信息化為監管創造的便利,也是監管者創新管理方式帶來的變化。眾所周知,共享單車是一種新生事物,過去以包容審慎的態度鼓勵其發展,不過隨著運營管理的深入,共享單車的規范化管理也應該早日納入章程。
當然,從相關報道來看,目前大數據系統平臺的實時監控,主要還是針對共享單車的投放、停放和回收而來的。這固然有利于解決一些亂象,不過消費者更希望看到對于押金賬戶的全面監管,這方面交通主管部門與銀行系統不妨增加合作,解決押金之憂。
同時,這種實時監控只是一種技術治理手段,此外還需要配套相應的法規手段。比如,企業違規投放、單車違規停放,如何進行認定和處罰,要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依據。監管部門實施實時監控,也要有法可依。
作為共享單車企業,也要意識到行業發展已經進入下半場。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消費者,態度都已經發生變化,監管只會越來越嚴,消費者的要求也只會越來越高,共享單車企業需要不斷探索完善管理、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有效路徑,實現企業、用戶與城市的多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