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標準數據集》(2018版)
大會主席、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徐瑞華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次會議的主題是“踐行精準診療,規范全程管理”,要實現這個目標離不開大數據。經過3年的努力,中山腫瘤醫院在醫渡云的協助下,把原來堆積在醫院的大量臨床數據清洗、儲存、分類,定義、歸一、應用,建立數據集和標準化體系。
“必須打破信息孤島”,徐瑞華對記者說,這正日益成為醫療同行們的共識,目前全國已有25家三甲醫院加入結直腸癌大數據中心(BACC),中心規模呈不斷擴大之勢。建立這樣一個平臺,醫學數據很全面,不僅能推動結直腸癌的研究和防治、流行病學調查、藥品研發,而且也有利于國家制定醫保支付等相關政策。接下來關鍵是要把它用好,徐瑞華透露,中山腫瘤醫院也在嘗試建設自己的AI臨床應用系統。
利用大數據技術,將標準化、規范化診治推廣到全國不同地區的醫院,有利于提高醫療質量并減少醫患糾紛。而大數據提供的的海量信息,有利于更精準地發現提煉尚未認知的疾病規律,是驅動醫學界創新的重要支撐,可謂價值獨特、魅力無窮。
“大數據技術釋放了醫療生產力。” 徐瑞華說著打開了他手機上的“中腫掌上就醫”(醫生版)。作為院長,只要點進去,他可以實時了解所有收治患者的病情及治療進展,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而“中腫掌上就醫”患者版則保存了個人在醫院就診治療的全部信息,讓病人的資料可以“隨身帶”,看醫生再也不必擔心忘了帶CT片子、檢查單。得益于大數據的建立,近年來中山腫瘤醫院在人員、床位沒有增加的情況下,社會服務能力每年增長達10%。
中國治癌水平比西方低,惡性腫瘤5年生存率約為40%,而美國可達60%。徐瑞華介紹說,這固然與中西腫瘤發病特點不同有關,中國人多發肝、食管、胃等癌癥,西方人多發前列腺癌、乳腺癌等,治療難易程度不同,但也與中國各地區醫療水平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有關。中山腫瘤醫院診治水平優勢明顯,其中鼻咽癌和大腸癌等疾病診治已達國際先進水平。所以,中山腫瘤醫院近年開始利用大數據嘗試建立專科聯盟,實施雙向轉診,制定醫療方案后,患者可就近在地方、社區醫院進行治療。
談到給予醫院強大技術支撐的醫渡云,作為一名嚴肅的學者,徐瑞華掩飾不住對這個年輕團隊的由衷稱贊:這是個有情懷的公司,是有社會擔當的一群年輕人。他說,美國的SEER多瘤種數據庫、歐洲的ACCENT結直腸癌數據中心等,都產生了重大國際影響,而我們迄今尚未有全國性的腫瘤單病種的大數據中心,所以,我們與醫渡云的合作是在做一件非常重要而有意義的工作。
帶著好奇心,記者隨后見到了醫渡云聯合創始人、CEO孫喆。孫喆說,新時代以來,是中國醫療大數據發展最快的時期,醫渡云積極響應黨中央“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的號召,是國家戰略下的企業踐行者。作為醫療創新解決方案的獨角獸公司,醫渡云已與全國近700余家醫療機構、100余所著名醫院(均為復旦大學醫院排行榜中排名前150名)建立戰略合作,為醫院集成融合了橫跨10余年的3 億多名患者、12 億人次的醫學數據,覆蓋了30余類重大病種,3000個專科疾病模型。
據介紹,中山腫瘤醫院與醫渡云合作建立了肺癌、鼻咽癌、結直腸癌科研專病庫,目前專病庫已支撐了中山腫瘤醫院5篇國際期刊文章的發布,其中有關鼻咽癌的研究論文已發布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柳葉刀腫瘤學》中,未來三年內這些專病庫將產出百余篇科研文章。
隨著技術發展,相信以中山腫瘤醫院為代表的一系列醫院,將越來越多地推動大數據應用,切實促進“健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