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時報》與 CNBC 這兩篇報道中,除了分析谷歌、微軟、IBM、蘋果和中國 BAT 這類巨頭企業,在強調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時,還采訪了數家中國人工智能創業企業,其中一家名叫碼隆科技(Malong Technologies)的中國人工智能創新企業的觀點被多次引用。
《金融時報》的報道中提到,成為人工智能世界強國需要三個條件:先進的算法、專業的計算硬件、大量數據。為此,《金融時報》特地采訪了一位在中國創業的美國人——碼隆科技聯合創始人兼 CTO 碼特(Matt Scott)。憑借其對中美市場的深刻了解,碼特對記者表示:“中國的關鍵優勢是規模——更多人、更多數據、更多企業。” 碼特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高級研發主管,2014年,他與在微軟工作時的黃金搭檔黃鼎隆博士共同創辦了碼隆科技。 他表示:“通過基于中國海量數據訓練出的圖像識別算法,我們可向世界各地出口人工智能技術。”
報道中也提到,美國政府在早期對人工智能發展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如今面對中國人工智能極速崛起的態勢,充滿了危機感。但總體而言,在人工智能行業,來自美國的論文影響更大,美國在資金、專利和公司數量方面仍領先中國。
在中美貿易談判落幕之際,CNBC發布了 《中國決心與美國爭奪人工智能桂冠,無視貿易戰》一文,文中談及了中國政府AI產業布局和資本盛況,如2030年成為建設1萬億美元的人工智能行業,和大量投資金額不斷涌入人工智能行業等。而相比之下,文中所提到美國方面的做法,如計劃在2018年降低國家科學技術的研究經費,以及發布人才限制政策、禁止中國公民參與特定領域高新技術研究等,似乎都間接呼應了《金融時報》報道中談及的美國焦慮。
在接受CNBC采訪時,作為一位在華創業的美國人,碼特表示,在跨領域、跨國界工作中,他與合作伙伴和同事相互合作、相互挑戰、相互啟發,共同努力以取得技術上的突破。他認為,如果因為中美之間的競爭而構筑技術交流的壁壘,將不利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
當人工智能逐漸成為全球政治與經濟發展的關鍵時,贏得技術競賽的一方也象征著將獲得世界經濟的領導權。中國政府在人工智能產業的戰略布局,再次展現了其成為人工智能領域世界領導者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