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不能是沒有隱私的時代。有關部門應加快從立法打擊、技術防范等層面構建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各級消費者保護組織應強力督促企業合法獲取個人信息。每個消費者也必須上緊應用軟件“授權”這根弦,自主選擇關閉相應權限,及時加固個人信息的“安全鎖”。
近日,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消息稱,已就百度涉嫌違法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及相關問題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已正式立案。江蘇省消保委指出,百度旗下“手機百度”、“百度瀏覽器”兩款APP,在未取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獲取諸如“監聽電話、定位、讀取短彩信”等各種權限,請求法院依法判決百度停止侵權。
由地方消協提起有關個人信息的公益訴訟,此舉全國罕見,但廣大消費者被各類互聯網企業侵犯個人信息權利,這種現象已屢見不鮮,甚至許多人都習以為常了。百度在相關回應中表示,旗下手機應用沒有能力也從來不會申請“監聽”權限。盡管多數互聯網企業都會如此回應,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感到自己處于被監控狀態——在搜索引擎詢問“怎么借錢”,不久就有幾家借貸公司打來電話;在聊天軟件里與朋友八卦明星,網絡媒體馬上就推送過來相關明星的頭條新聞;打個電話找朋友借東西,打開購物軟件,相關物品的推送廣告已浮現眼前……
電影《竊聽風云》中的場景,已經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仔細一想確實令人不寒而栗。手機是每個人都離不開的親密“朋友”,同時也是潛伏在身邊的“間諜”,而指揮它的則是眾多互聯網公司。有關部門調查發現,互聯網企業普遍存在獲取權限未盡到告知義務、未直接提供選擇機會、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等共性問題。
互聯網企業開發了搜索引擎、瀏覽器、聊天工具、支付工具等各類手機應用軟件,通過這些應用軟件實施的侵權行為包括,獲取用戶定位、直接向通訊錄上的聯系人發送短信、監聽和掛斷電話等多種權限。眾多互聯網企業觸目驚心地持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同時也讓消費者的財產甚至是人身安全陷入莫測風險之中。
此次江蘇省消保委對違法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情況進行調查,并要求互聯網企業做出實質性整改,對少數拒不配合工作的企業提起訴訟。江蘇省消保委積極主動代表消費者維權之舉令人贊賞,相關訴訟也必將引起公眾對個人信息保護問題的更廣泛關注。同時,這起訴訟也不禁令人反思,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消費者究竟如何失去了個人隱私?
首先是“溫水煮青蛙”。互聯網企業在獲得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后,通過大數據算法勾勒出用戶肖像,然后再精準送達相關商品或服務,這種營銷方式確實帶來了某些便利,這讓眾多消費者在享受個性化服務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放松了對隱私泄露的警惕。其次是“店大欺客”。各種手機應用軟件對用戶個人信息的獲取和使用幾乎都采取霸王條款方式,個人如果不通過授權就無法使用軟件,這種情況往往令處于弱勢方的個人用戶徒呼奈何,只能被動接受。
互聯網企業假借大數據、算法等技術深奧之名,故作玄虛糊弄消費者,這也是讓消費者失去個人隱私的重要原因。在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保護確實面臨巨大的挑戰,某些互聯網公司此時不是考慮如何履行企業責任,而是渾水摸魚乘機大肆攫取個人信息,謀求巨大的不法商業利益。
大數據時代不能是沒有隱私的時代。有關部門應加快從立法打擊、技術防范等層面構建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各級消費者保護組織應強力督促企業合法獲取個人信息。每個消費者也必須上緊應用軟件“授權”這根弦,自主選擇關閉相應權限,及時加固個人信息的“安全鎖”。在這個互聯網信息時代,社會各方面都要切實拿出有效行動,扎緊個人信息的籬笆,防止消費者變成“透明人”。